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祠祭是流传于徽州地区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礼仪活动,主要分为族祭和房祭两种类型。族祭通常由族长主持,族长一般由族中年长、辈分高、儿孙繁衍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房祭则由各房头的房长主祭。在徽州,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时间多样,包括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以及先祖诞辰和忌日等祭祀。其中,春秋二祭和冬祭较为普遍且隆重。徽州祠祭严格遵循朱熹《家礼》的规定,要求参祭人员着装整齐、仪态庄重,严格遵守祠规。祠祭活动具有严谨的程式,礼生读祭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且祭文的写作有固...
查看更多
月也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当地汉族称为“吃乡思”、“吃乡食”,一般在农历正月和八月举行,是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锣鼓喧天闹新春,龙飞狮舞送祝福。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显神通,为广大群众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腰鼓、秧歌、社火、剪纸……记忆里的这些浓浓年味儿,在非遗技艺中鲜活起来。春节期间,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大红灯笼、浑圆大鼓、精致剪纸装点着村前的文化广场,一派喜庆祥和景象。农历正月初四11时,村民们开始打腰鼓,60多人组成的腰鼓队表演起来欢快激烈、粗犷奔放、气势磅礴,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观赏。“新年的鼓,必须得打出精气神!”56岁的鼓手侯良友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南社先贤”上台赠书、“九彩龙”翻腾嬉戏、“清明上河图”惊艳全场……2月17日正月十三,在沪郊金山“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张堰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民俗展演活动,近万名群众争相观看。当天的活动以“闹元宵”为主题,汇集民间巡游、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和盘扣、喜庆四宝、金山堰菜等非遗项目,再现了史上“浦南首镇”张堰老街张灯结彩、锦绣交映,百姓欢歌笑语、锣鼓声声、欢度新春的盛景,充分展现了时代气息和传统年味。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三角“文化走亲”的重要内容...
查看更多
论坛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现今的元宵节南北各地人们大多仍挂灯笼、吃汤圆(元宵),看元宵晚会,元宵同样是年节结束的庆祝日,但其节俗的浓烈程度已有所衰减。元宵的起源与发展在四时八节中,元宵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性,她虽然没有依傍具体的节气点(其他节日大都与二十四节气有较密切关系),但在节日体系中的地位突出,这除了她与春节的关系外,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在说元宵节俗之时,我们不妨来深究一下元宵的来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今年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节,除了中国,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闹起了元宵,精彩纷呈的民俗体验活动,让元宵节既传统,又有新意。当地时间2月14日,韩国光州农村举办传统庆祝活动“点鼠火”,迎接元宵佳节。正月十五“点鼠火”是元宵节韩国传统民俗游戏,又名“烧田埂”游戏,有祈求丰收、驱妖逐魔之意。除此之外,元宵节期间,韩国还有踩土地神、烧月亮、放灯、放风筝等习俗。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人在元宵节吃元宵不同,韩国人不吃元宵,他们在这天要吃五谷饭。 在朝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从南宋词人辛弃疾如画的词句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欢度元宵的流光溢彩、歌舞欢腾。元宵节这一天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我国各地举办民俗活动最为密集的时间节点之一。元宵节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前后,众多精彩的非遗和民俗活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竞相举行。古往今来,在活态传承中,元宵佳节的深厚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我们的节日”历久弥新。“掷彩门”:讨新年好彩头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地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湖南衡阳举办的南岳龙狮争霸赛现场的舞狮表演。 贾 艳 摄 2月17日,山东省图书馆第十三届“书海灯谜会”现场。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摄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村的群众自制花灯、自办灯谜晚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群众。   ...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月14日,“掷彩门,闹元宵”活动在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江埔村传统祠堂举行。陈 浩 摄2月13日,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由广东省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打造的“依时而作——2019‘非遗课来了’”首场体验课——“广式醒狮迎新年”在广州市黄埔区小坑村启动,贯穿全年、“广味”十足的非遗之旅正式上线。2019年“非遗课来了”以二十四节气和岁时节庆的岭南习俗为主题,开设了36项非遗体验课程,带领市民领略广式生活智慧。体验课回归“非遗现场”咚咚锵、咚咚锵……每逢春节,醒狮队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月28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关于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宁文发〔2018〕125号)出台,明确对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