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专题报道
为探索如何平衡世界遗产保护、非遗传承和经济发展,自2017年起 UNESCO在石林启动了撒尼刺绣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项目下举办的多次刺绣培训班、设计赛事、文化交流和宣传推广活动已让210名当地绣娘和刺绣从业人员直接获益,其中87%为女性,总辐射人数达到3400人。通过撒尼刺绣的活化利用,以创意促进非遗传承和经济发展,为减少贫困、提升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增强当地社区文化自信、构建可持续的遗产地社区做出了贡献。在项目的推动下,石林县目前正...
查看更多
论坛
引言:“章丘铁锅事件”呼唤地理标志保护 2018年,“章丘铁锅事件”成为整个非遗界[1] 最热门的话题。山东省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章丘铁锅锻打技艺在2018年初《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一夜爆红,迅速出现“洛阳纸贵”“一锅难求”的现象,然而,经短短四个月,市场上就“假锅横行”,乃至迅速滑落至“无人问锅”的境况。[2] 山东省章丘有关行政部门虽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主体资格、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管理,[3] 但是,手工锻打工艺与机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孩子们做好的寒燕燕扎在酸枣枝上 4月21日,一辆挂着“娄烦非遗研学首发团”标牌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入山西省娄烦县官庄村,几位举着“赵秀才家”“凤仙家”等标牌的村民,迎来了到村民家吃农家饭、体验清明节习俗的太原游客。 该研学活动的举办,得益于官庄村一位第一书记的推动和筹划。孙占伟是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官庄村的第一书记,到村后,他结合县情村况,组织村委和村民代表,研究制定了“依托生态优势、红色历史,结合距县城近、耕地少的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打造的木偶戏《少年孔子》 编者按: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木偶戏表演,即演员在幕后操纵,让木偶在舞台上能说能唱,展现生动的人物性格,讲述鲜活的戏剧故事。然而,木偶戏发展一度日渐式微,传承人才面临短缺、断档。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这门古老艺术迎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何将木偶戏人才培养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多满足木偶戏表演和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浙江杭州,市民在观看“十里红妆”仪仗队模型。(摄影:龙巍) 泥金彩漆作品泥金彩漆90后新生代传承人胡亮亮、王琼、王占奎在创作泥金彩漆作品。(摄影:陈云松)春节后的宁波一直细雨缠绵。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街道外环西路369号,占地35亩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在街口拐角处冲击着人们的视线,馆、院、桥、流水,让人恍恍然。这个以唐风为主的建筑屏蔽了车鸣人喧,灰墙黛瓦也被这沥沥的雨水洗得通透。穿过馆内展厅,后面便是工作区。走进一间工作室,胡亮亮、王占奎、王琼在各自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作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首站,素有“客家摇篮”之美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源远流长,意义多元。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形成与北方士族南迁紧密相连。随着时间推移,在赣南地区落地生根,遍布各县。其中,会昌县的匾额习俗尤为突出,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特色鲜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会昌正式置县,自那时起,悬挂匾额的习俗便在此扎根。客家匾额起源于传统祠堂建筑,祠堂内的祖先牌位、堂号以及功名匾、寿匾等,都凝聚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这些匾额历史...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民众中。浇花节从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前后历时三天。节日的第一天,德昂族群众都会穿起节日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着早已准备好的食物,手捧鲜花,汇集到本寨的奘房中。节日仪式由寨内的长老主持,仪式过程中,男青年敲响象脚鼓,女青年和着鼓点跳起“堆沙舞”,其他群众则身背精致的小花篮,手捧竹水筒举过头顶,依次往水龙槽里倒水...
查看更多
傣族泼水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泼水节是世居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   泼水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础上融汇11至13世纪南传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渐形成的,是南传佛教宗教仪式与德宏傣族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呈现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泼水节的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活动包括民众采花、信众赕佛、祭...
查看更多
春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拉萨风筝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清代盛行于藏族上层。十三世达赖喇嘛偏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加封印章。   藏历八月卫藏地区风力较足,是放风筝的季节。民间认为,风筝放早了,秋季就会过早终结。拉萨风筝的放飞有许多规定。在时间上,拉萨在雪顿节后放飞,日喀则必须由东头宗的俗官先行放飞。风筝的形制与使用有年龄的规定,如六轴、八轴、十轴风筝,必须按年龄大小分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