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二   大暑 大暑
搜索
地方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 (川文旅发〔2021〕76号)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直相关单位: 《四川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已经2021年11月16日文化和旅游厅第22次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11月22日 四川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地方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厅等部门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实施计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8〕4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文化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nb...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迪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云南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典型代表。云南迪庆地处藏、汉、纳西、白等民族的交汇地带,在文化上一方面保有青藏高原藏族地区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不同于一般藏族地区的多种文化并存的特点。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体现在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舞,以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民俗节庆之中。 2010年1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维西...
查看更多
重要论述
为总结交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法和经验,研究探讨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思路,落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措施,努力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向新的阶段,8月22日,文化部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召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场交流会。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出席并讲话。青海省副省长张建民出席并致辞。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坚持整体性保护...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格萨尔》史诗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是世界口承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格萨尔文化不仅存在于《格萨尔》史诗中,而且早与当地群众生活水乳交融,是具有民俗、语言、宗教、图像、音乐、历史、雕刻等多重因素的文化体。 2014年8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6县。2023年7月,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
查看更多
部级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 文旅非遗发(2025)49号 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龙岩市、三明市) 说唱文化(宝丰...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玉树藏族文化是指千百年来世居的藏族人民在三江源头地区创造并活态传承的区域文化,包含了藏族人民长期适应江河源头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体系和生存经验;从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信仰,再到佛苯融合的藏传佛教信仰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创造;草原游牧文化、河流农耕文化和集镇商贸文化,以及适用于自给和交流的民间工艺文化;源于部落文明、群体习惯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综合体现的制度文化等。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
查看更多
部级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 办非遗发〔2018〕46号 河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扶贫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传统舞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