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90期:2022年3月14日-27日 ▲《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公布 ▲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设立 ▲宁夏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 ▲福建省公布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豫剧、河南坠子作为河南省传统戏剧、曲艺类代表性项目,“乡音一出是河南”,承载着亿万河洛儿女的乡愁和记忆。 非遗保护不断得到重视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河南省去年年底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豫剧、河南坠子2个保护项目有6名代表性传承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奋进力量——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我这十年” 编者按: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从春节开始,本报开设“我这十年”特别报道专题,以一个个故事折射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这十年”第二期迎着春风如约而至。我们邀请到11位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们中既有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也有企业家、文化学者。他们从代表委员参政议政...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88期:2022年2月14日-28日 ▲国务院办公厅同意调整完善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中共中央宣传部等3部门发文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夯土墙上投影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照片。(摄影:本报记者 邓放) 2月22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日报主办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颁奖典礼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行。 10位获得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的是:汴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豫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树建、汝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君子、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钦、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月14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日报主办的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经过报名征集、专家初评,确定了30位候选人名单。 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于1月21日启动,分为报名、初选、投票、终选四个阶段。此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全省非遗传承人的踊跃报名参与,从近300位报名的非遗传承人中初选出30位入围候选人名单,最终将根据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从30位入围候选人中推选出10位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1年是河南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体系建设,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总结2021年河南非遗保护工作成效,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科学化发展,我们梳理了2021年河南非遗保护工作十件大事。 1.河南省12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页面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子项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10月非遗活力值共计505398,城市非遗活力值均值为169.20,较9月数据降低12.59%。在数据基础上,通过综合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河南全省拥有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728个,涉及面广、价值高、影响大。”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永祥说,据统计,河南省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达22万多条,很多项目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价值。 “非遗保护和传承,我们已经坚持了16年,仍在不断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说。 “把已经泛黄破损、字迹模糊的手抄剧本,逐字逐句整理录入电脑。”现在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俗文化传承离不开乡民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整体文化模式,因此,民俗传承的真实形态和流变特征需要在乡民的生活世界中去解读。从时间上看,乡民的生活世界被切割成两部分:一是常日生活,一是节日生活。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语境中,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日益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更是令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今天,普通民众的常日生活被各种趋同性的事物所充斥,城乡、地区差异日益缩小。节日生活是我们窥探村落社会的一个独特文化空间,各地习俗的自我特征与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