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农村演出市场的现状及对振兴戏曲的思考刘 文 峰      戏曲艺术曾是我国城乡人民主要的娱乐形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景象。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中的剧场因观众越来越少,票房收入难以维系而关闭或改作他用;与此相应,有相当多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剧团因没有戏演或因演出赔钱而面临解体的危机。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中国剧协进行的一年一度的梅花奖演员评奖,文化部举办的文华奖评奖、文化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以及各种戏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3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因病离世,而她所能演唱的60余部二人转剧目只来得及用视频保存了3部。    2008年2月,一个喜讯从北京传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著名二人转老艺人李秀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当代表这一荣誉与责任的大红证书还在来路上匆匆而行时,李秀媛却于3月13日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69岁。沉甸甸的证书追赶不上逝者的脚步,传承的重任失去了一个称职...
查看更多
人物
泥巴在手 捏嘛像嘛:一个家族五代人的艺术传承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说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在天津把泥人捏成传奇的民间艺人张明山,津门百姓赞叹他手艺精妙,“捏嘛像嘛”,在1844年张明山18岁时,喊出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     过了164年之后,在雪后初霁的北京城,记者见到了“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錩。     红毛衣,牛仔裤,一头乌发,说话斯文,笑容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博物馆免费开放首日遇冷部分未经预约者被破例直接放行    首博免费开放首日遭遇“冷场”,预约观众领票处冷冷清清。  昨天(28日),本市33家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中的29家正式免费开放,开放首日普遍遇冷。其中,首都博物馆全天客流量不足1500人,不及日最高接待量的一半,其他博物馆中多数客流量也不足日最高接待量的一半,有8家博物馆接待观众不到百人。全市共接待观众9990人。由于各博物馆客流不大,部分未经预约直接前往博物馆的观众全部顺利入馆参观。  ■免费开放之...
查看更多
论坛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近年来戏曲理论研究生态扫描 何玉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跃进,为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戏曲艺术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戏曲事业一翼的戏曲理论积极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工作者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学理性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见解,在戏曲文化、民间戏曲、戏曲学术史、当代戏曲、近代戏曲以及少数民族戏曲、昆曲史论、地方剧种史论等方面有一批理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回应质疑 “祭黄”大典是否真需要国家办?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活动,如果交由国家来主持,将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人心和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今年两会期间,李晓东、李冬玉、于小文、王二虎等部分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周一波的这一表态,正是对...
查看更多
论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薛艺兵                   一、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除了在“文革”中出现过严重的毁灭性运动之外,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只不过以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名称。现在,国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大环境促使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件好事。但是,在保护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古脑儿的什么都保护,这样会形成被保护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白裤瑶文化:渐去渐远    日渐远去的白裤瑶文化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2万2千多名白裤瑶族人就生活在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     新中国成立前,南丹白裤瑶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时至今日,白裤瑶乡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婚俗、葬礼、服饰等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     2006年6月,白裤瑶民族服饰,被列为“国...
查看更多
论坛
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吴文科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下,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捍卫世界各国的文化主权、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大前提出发,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标志,保护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伎艺、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空间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查看更多
论坛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邢  莉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世界遗产分为:1、人类的创造。包括世界遗产类别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大自然的创造。3、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就世界文化遗产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经过了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扩大的过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什麽是文化遗产作了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文物、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