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372)
机构
(2)
政策
(119)
资讯
(2410)
清单
(149)
资源
(140)
学术
(1406)
百科
(0)
其他
(1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格萨尔卷》再现艺术与艺术地再现
2019.04.08
论坛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汉译是学界讨论已久并被人们期待、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文联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同时,组织一批藏汉族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始汉译本的工作。当时一共翻译了28部,50多本,全部铅印成资料本,约有1000多万字,100万诗行。其中《丹玛青稞宗》《雪山水晶宗》等8部已于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霍岭大战》上册,作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献礼。这部书是...
查看更多
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逝世
2019.04.02
要闻
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51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两位女儿根据其父亲的遗愿,丧事从简。 193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孤贫。父离家到河南安阳做职员,抗战初期失踪,很可能亡于战乱。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在保定读完小学、初中。 1950年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启蒙美术教育受教于汪慎生弟子范学礼先生(1914-1985)。 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
查看更多
高校为什么要开设非遗通识课程
2019.04.01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
查看更多
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2019.04.01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辛追的素纱单衣:出土47年 最难仿的衣服“克隆”成功
2019.04.01
专题报道
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近两年,不惜重金找了一批瘦弱的三眠蚕宝宝获取蚕丝,复原西汉缝制方法——素纱单衣:出土47年 最难仿的衣服“克隆”成功 近日仿制成功的素纱单衣与原件进行比对。 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叶 供图 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建顺和助手调试机台。 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叶 供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迄今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衣服。近日...
查看更多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
2019.04.01
节气资讯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
2019.04.01
论坛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中小学开展非遗课程应多提供“自助餐”
2019.04.01
论坛
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呢? 非遗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也在加大,并积极探索多种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在这一保护体系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纷纷开展,形成了教育领域与非遗保护传承相互融合的局面。其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
也不能忽视,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非遗课...
查看更多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2019.04.01
专题报道
牡丹江市开展非遗传承人小分队走进基层传承展示活动 牡丹江市剪纸传承人在海林市文化馆传授剪纸技艺 3月26日,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满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孙艳玲的徒弟蒋丽娜来到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为该校学生传授技艺。据了解,该公司与牡丹江市内6所中小学及职教中心、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几年共派出百余名传承人,为合作学校进行了3000多个课时的...
查看更多
“标准化时代”基层非遗保护若干
问题
探讨
2019.03.28
论坛
[摘要]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
问题
,主要包括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矛盾、不同标准并行存在、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面对这些
问题
,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在认清非遗保护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通过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等措施,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
查看更多
1
186
187
188
189
190
43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