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372)
机构
(2)
政策
(119)
资讯
(2410)
清单
(149)
资源
(140)
学术
(1406)
百科
(0)
其他
(1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刘莉莉:凭拉魂腔唱出沂蒙精神
2019.03.05
专题报道
编者按:在此次全球瞩目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非遗领域的代表和委员出席了大会。作为代表和委员,他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察民情、聚民智,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为非遗代言、为行业发声。同时,他们也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报从中遴选了9位来自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的代表和委员进行了深入采访,既为展示他们的风采,也为呈现近年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2月26日...
查看更多
曾静萍:让传承责任更明确
2019.03.05
专题报道
编者按:在此次全球瞩目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非遗领域的代表和委员出席了大会。作为代表和委员,他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察民情、聚民智,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为非遗代言、为行业发声。同时,他们也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报从中遴选了9位来自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的代表和委员进行了深入采访,既为展示他们的风采,也为呈现近年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正月未过,福...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为非遗保护工作开辟新路径
2019.03.04
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强调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办法》的出台除了为非遗保护提供至关重要的制度保障,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确立政策导向,进而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保护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思路,非遗不仅存在于符合设立保护区条件的...
查看更多
创建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9.03.01
论坛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非遗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迫在眉睫。 在以往的国家级包括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各地积极创新,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
问题
:有的生态区建设只依赖...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独创,中国特色——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9.03.01
论坛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 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
查看更多
“非遗+扶贫”,来自贵州麻料村的实践报告
2019.02.27
论坛
从以前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人气村”,文化扶贫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村大变样: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麻料村以传统工艺——银饰锻造技艺开展银饰创新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培训,生产游客喜爱的银饰和纪念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探索,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认真办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弘扬中华优秀传...
查看更多
徐艺乙:构建新时代的工艺文化
2019.02.25
论坛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的通过批量生产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有的通过修旧利废以满足某些特殊需求,有的通过精工细作以传达某种情感或精神……因此,可以说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文化,它几乎横跨中国社会的所有历史时期。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创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开展造物活动;制作者与使用者共同探讨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使用规范,研究手工艺技术的相关学问;传统手工艺人在社会上广受尊重,传统手...
查看更多
寻找古老非遗的生存之道
2019.02.22
论坛
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道古火会”依然缺席。据说,这一民俗起源于汉代,流传了2000多年,目前已中断4年。2016年,“五道古火会”代表性传承人杨风申在制作烟花“梨花瓶”时被赵县公安带走。最后法院判决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之后古火会一直没有办理到合法手续,“梨花瓶”也就一再与村...
查看更多
文化与自然融合: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的新方向 — — 对话苏珊·麦金太尔教授
2019.02.21
访谈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分离是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颁布以来一直被众多学者诟病的
问题
。2016年,为了促使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申报过程中关注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问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实施合作项目——“文化-自然融合”。本文访谈了该项目的负责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非物质遗产科学委员会前主席苏珊·麦金太尔(Susan McIntyre-Tamwoy)教授,并联名整理了访谈...
查看更多
因喜爱而坚守 因坚守而成就——三个90后与国家级非遗泥金彩漆的故事
2019.02.19
专题报道
浙江杭州,市民在观看“十里红妆”仪仗队模型。(摄影:龙巍) 泥金彩漆作品泥金彩漆90后新生代传承人胡亮亮、王琼、王占奎在创作泥金彩漆作品。(摄影:陈云松)春节后的宁波一直细雨缠绵。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街道外环西路369号,占地35亩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在街口拐角处冲击着人们的视线,馆、院、桥、流水,让人恍恍然。这个以唐风为主的建筑屏蔽了车鸣人喧,灰墙黛瓦也被这沥沥的雨水洗得通透。穿过馆内展厅,后面便是工作区。走进一间工作室,胡亮亮、王占奎、王琼在各自的...
查看更多
1
189
190
191
192
193
43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