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通知公告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黔文旅发〔2025〕6号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省级非物质...
查看更多
地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2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5年3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5年3月2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如何让千年史诗焕发新机,曾是《玛纳斯》传承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今,新疆通过立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精准回应。 3月26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其中明确提出,要“合理利用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鼓励开展文学、舞台艺术、美术摄影、影视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等。《条例》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要闻
“春天到,春意浓,千树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 侗族大歌《布谷催春》萦绕耳畔,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村民们用婉转动听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在寨门口向身着民族盛装欢迎的村民挥手致意。(摄影:新华社记者 燕雁) 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可梳理为“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三个方面。 【关键词】习近...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下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在保护非遗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当下,如何更好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如何以多彩非遗丰富生活,是时代之问,也是人民之需。 一、法制化保护,凸显鲜明中国特色 我国的非遗保护顶层设计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框架下,通过20多年的时间逐步建立形成的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履行《公约》要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2024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活力迸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新要求,“释放文化、旅游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专栏“建真言 谋良策”,代表、委员围绕文化和旅游领域具体工作建言献策,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将非遗体验与节庆、民俗活动相结合,在地方标识性产业项目中纳入非遗技艺,非遗工坊带动一地百姓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无论是非遗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还是其他领域相关产业融入非遗元素,“非遗+”与“+非遗”都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如何在保护传承好非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促进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非遗+”的各类新场景、新产品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也是非遗主动汲取不同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