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8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十五   
搜索
论坛
【摘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方式,渗透并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也将与人类文明的走向密切相关。作为人类文明产物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需要应对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同时也与人类对于文化多样性认识的觉醒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提升不期而遇。因而,研究者与决策者应以积极、超前的态度看待技术革新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各类创新实践,尤其是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展示、社会教育等传播行...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度开展,北京雕漆技艺当前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在“两创”视域下,生态融合的格局得以凸显,呈现出差异化与多元化的生态,但在保留原样还是创新发展上仍存有诸多争议。基于实践考察发现,北京雕漆技艺创新发展存在局限与问题。从创新设计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构建地方传统技艺相关生存环境与文化新生态。由此归纳出的技术路径和挑战,以及多样的非遗文化生态特征,将有助于推动北京雕漆的非遗保护与可持续性创新转化。 【关键词】非...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的发展进程中,名录列入机制(申遗)和定期报告制度(履约)已成为并行不悖的国际合作双轨制。前者为所有缔约国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平台,以利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深化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后者是政府间委员会和缔约国对实施该公约的成果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跟踪监测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一双向循环的合作机制同时成为缔约国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苏北乡村第一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持有一门手艺。这个群体曾是乡村建设和治理的青壮主力。近年来,随着该群体的返乡,也为苏北乡村的手工艺振兴带来契机。通过对苏北农村人员组成数量、就业及分工结构等的分析发现,返乡工匠是苏北乡村振兴可依赖的主要力量。针对苏北乡村手工艺发展面临的人口空心化、环境生态破坏、产业和品牌缺乏等困境,应寻求在现有人力、产业、技术、环境等资源的基础上,引入高校设计志愿者团队,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办法和可以付诸实施的策略...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乡村文化空间的重构并非简单的城市化,而是应该结合新时代乡村特性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在当今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手工艺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能够在乡村文化空间的重构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由手工艺与乡村文化空间的关系以及身体、技艺、体验3个维度的内涵,可见乡村文化空间不是简单的再造,而是需要通过与文化及其生成方式的联结互动进行重构。而乡村文化空间重构,首先要在空间中汇聚从事手工劳动和消费的“身体”。“技艺”是吸引人们...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民族传统节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民族传统节庆通过唤醒和增强集体记忆、强化认同。但当前许多民族传统节庆发展面临着节庆减少、意义缺失、“认同”功能弱化、针对性保护措施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充分挖掘与发扬我国民族传统节庆内涵价值、强化民族传统节庆“认同”的功能、因地制宜保护民族传统节庆,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壮大,让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支撑...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003年10月17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2006年4月20日,在《非遗公约》批准国达30个之后的3个月正式生效;截至2023年2月17日,已有181个国家加入《非遗公约》。2008年6月,《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二届会议通过了《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现存一种似汉地笙管乐的器乐合奏,其音乐风格庄重、典雅。“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及推广,以“保护”“遗产”“传承”和“发展”为关键词,面对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其传承现状值得考察、关注和研究。以“道得尔”为例,在非遗背景下,其传承发...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 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在成都宣告成立。 本次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还囊括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非遗领域高规格智库团队,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将如何助力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协同性与跨学科研究?一起来听听专家分享。 本期专家...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 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在成都宣告成立。 本次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还囊括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非遗领域高规格智库团队,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将如何助力四川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协同性与跨学科研究?一起来听听专家分享...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