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专题报道
古琴的复兴之路     当古琴随着中国传统“士”阶层的消亡而日渐衰落的时候,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它日渐式微的命运:2003年,“古琴艺术”被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古琴的声音。自此之后,“古琴”从远古的“高阁”上向我们姗姗走来,它变得不再高处不胜寒,变得不再曲高和寡。    清冷,“上世纪50年代 弹琴的人不到一百”    5月在“琴川”——江苏常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统蓝印花布的现状  蓝色的底、白色的花,从宋代起源至明清兴盛,手纺、手织、手染的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因结实耐磨、图案吉祥等特点,一直是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民国后期,由于受到五彩花布的影响,蓝印花布的生产销售规模开始萎缩。后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浪潮袭来,农耕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传统技艺也受到影响,先进工业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现代化纺织机器和先进的印染技艺取代了传统的木质纺纱机、织布机。在江苏南通,原先大规模生产蓝印花布的作坊纷纷改行,至今只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加强非遗保护 群体传承使传统技艺现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脚印,是不同时代民众心理特征的‘活化石’。”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这些曾罕为人知的人类遗产,在山西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开始崭露头角。    为了摸清“家底”,从2007年开始,山西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项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法》的理念解读:体现对社群价值的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非遗法》的颁布实施,不仅在工作层面上为非遗的保护、保存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而且从政治层面来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  《非遗法》的国际视角  我国是参与制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地方曲艺》文集研讨会启动    7月9日,由青海省社科院、青海省民协、西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西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海地方曲艺》文集研讨会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即将出版的《青海地方曲艺》文集,将对当前青海地方曲艺重新挖掘整理,并使近年来我省曲艺创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梳理。   青海地方曲艺种类繁多,平弦、越弦、贤孝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地方曲艺是我省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深受群众喜爱,尤其是健康向上的曲艺,不但能丰富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2010年,75岁的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布老虎制作艺人马秀梅在大集上摆摊卖布老虎。移风店镇是即墨布老虎的“家乡”,现在只剩两位年过70的老人会制作布老虎。山西黎城县黎侯虎  布老虎是我国部分地区民众的儿时玩偶,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山西的黎侯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和许多在市场大潮中遭遇重重困境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布老虎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成田野调查小组前往山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侧记    目前仅存的敦煌舞谱、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中医药集大成著作《本草纲目》、建筑学史上的名作《营造法式》……琳琅满目的古籍珍品配合着各类非遗项目悉数亮相,生动地呈现了文献典籍和非遗保护的密切关系。  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首次以文献展现非遗,让人眼前一亮。6月15日召开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上,相关专家及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这一颇具创...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呈现新特点 “重申报”转向“重保护”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兴化市的茅山号子、如东县的跳马伕、苏州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等24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遗”。和前两批国家级“非遗”相比,入选项目总数大幅下降,对此,专家表示,随着全国非遗普查的结束,重大项目早已在前两批审查通过,非遗获批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标志着非遗保护从前几年的重申报阶段过渡到重保护阶段。  非遗特色:  传统表演多、传统技艺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传字辈”亲传“看家戏” 不争华丽大制作之风      在遍地“改革创新”昆曲和“适应现代审美”昆曲的包围中,曾培养了“传字辈”艺人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始终高举捍卫正统昆曲的旗帜。2011年6月18日、19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力邀苏州昆剧传习所在北京恭王府和中山公园音乐堂连演两场原汤原汁的正宗昆曲。与白先勇的《牡丹亭》打出的“青春版”颇有些调侃意味的是,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牡丹亭》被他们自己戏称为“青松版”,寓意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十年让昆曲院团面貌大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本是《牡丹亭》中的一段经典唱段,却常常被用来形容昆曲艺术在前一二十年的生存状况。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许多人眼中,这标志着昆曲的春天到来了。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顶着“非遗”光环的昆曲在这10年间有哪些变化,昆曲艺术真的走出了危机吗?  近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昆剧之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