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地方新闻
2020年12月31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遗扶贫年货展销系列活动暨“我画非遗”全省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在江西省文化馆火热开幕。 本次活动以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包含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我画非遗”全省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非遗项目展示及年货展销、赠阅非遗知识读本、非遗普法、非遗衍生品展等丰富内容。其中,线上活动通过抖音“云游江西...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日前,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公布了《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根据《方案》部署,到2025年,广东省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建成1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1-2...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展示非遗扶贫成果,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0年12月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迎新年 乐小康”湖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示展销活动在长沙启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出席并宣布活动启动。 活动启动式现场 张玲 摄 本次非遗展示展...
查看更多
要闻
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海报 48部非遗纪录片将于12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非遗展映专区正式上线,第三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也由此拉开帷幕。 本次系列活动主要以线上平台展映的形式,共分为“乐舞·情韵”“腔调·故事”“手艺·匠心”“吉祥·人生”四个单元,覆盖非遗十大类别,整合了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中具有较高艺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送王船”传统一度中断了数十年,直到80年代,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才又重新恢复。2006年,以龙珠殿为代表的厦门“送王船”习俗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厦门市申报的“闽台送王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王船”植根于闽台地区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是当地“王爷”信仰的产物,王爷信仰的核心仪式就是“送王船”。在闽南方言中,“王爷”的称谓意味着尊崇...
查看更多
要闻
展览现场,大平调非遗传承人和木版年画传承人相逢一赞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滑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祈福纳祥趋吉避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版年画保护成果展”30日在北京恭王府开幕。 河南大平调非遗传承人表演戏曲《大升帐》 滑县木版年画发源于豫北平原、黄河故道,是黄河文化遗产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文化聚力、文化张力、文化实力所彰显出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这种文化自信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来的文化自信,树立起贫困地区的文化自信、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将使文化自信更加完...
查看更多
“非遗新造物”2020年度展览在289艺术园区开幕
地方新闻
潘柏林牛年生肖新作《闲情乐》 南北非遗“对话”传统工艺工作站交流展区 传承古意,绽放新枝。近年来,广东抓住数字文化崛起良好时机,加强智慧融媒赋能,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向前迈进。 2020年12月28日,“活力绽放——非遗新造物2020年度展览”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幕。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原标题:未来十年,粤剧保护如何做?粤港澳三地齐献策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2020粤港澳粤剧保护成果总结大会”于12月27日在广州举行。大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广东粤剧院、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协办。 来自政府、粤剧保护单位、演出单位、粤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私伙局等代表,粤剧代表性传承人、港澳粤剧名人等出席活动,共同总结过去十年粤剧非...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