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人物
    回到家中王增世开始整理采来的草药。他家门口挂着“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匾牌。 这是他的家,也是他治病救人的地方。 父亲去世后,20多岁的王增世开始为乡亲们治病,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他采摘的这个药物叫“豆佳”(苗语),可以用来治疗肺结核。 中午时分,空气不再那么潮湿,王增世赶紧晾晒草药。 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凯里市一所学校读书。王增世希望儿子把自己的苗医药知识传承下去, 但儿子想学西医,希望能将父亲的苗医药知识结合起...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11月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文化助理总干事阿弗雷多·阿米南,与阿塞拜疆、贝宁、匈牙利、伊朗、以色列、卡塔尔、巴勒斯坦、菲律宾八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会议。       王文章在会议致辞中表示,作为最早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笔者日前在某电视台一档餐饮类节目中看到,一位业界颇负盛名的大厨在品尝技师现场制作的肉饼后,当即评价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申遗? ”听完此话,笔者心中也当即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好东西就一定要申遗吗?申遗就是对好东西的一种肯定吗?或者说,成为非遗项目对这些好东西来说就是荣誉吗?恐怕并不尽然。     可是在当下,类似这位大厨的观念并不少见。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在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争取个非遗项目,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卓舞被称为西藏地区的腰鼓舞,在西藏,卓舞大致分两个流派,一个日喀则,一个山南。多颇章卓舞正是山南地区卓舞的代表。他们所使用的腰鼓有两跟鼓槌,并且其舞蹈动作幅度相当大,韵律性极强。   祖辈相传的多颇章卓舞   桑耶寺以东30公里处,是山南地区乃东县多颇章乡,这里的卓舞拥有自己的名称——多颇章卓舞。卓舞这个被称为西藏腰鼓舞的舞蹈,遍布整个西藏,而追溯其起源,则是多颇章乡。   在乃东县,听说这一代的多颇章卓舞传承人扎西多布吉正在逛...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古老技艺面对新困局   青海热贡地区的吾屯,现在成为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以传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唐卡画技艺闻名于世。唐卡是藏传佛教修持以及传播的法门之一:画在布帛之上的神佛,在方寸间蕴含整个佛教的义理。诸神佛的形象、姿态、手印甚至法器,都有佛经上的依据。唐卡画师必须了解所有规范,也必须彻底遵守这些规范。   从前,吾屯的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佛者”,他们凭借精湛的画技,在广大辽阔的藏区乃至东土与西域间穿行游走,既为家族赚取生活所...
查看更多
论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申遗热潮的兴起,以及体制内相关非遗机构的建立和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与规范化,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急迫的现实状况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初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随着许多民族古老村庄的消失和习俗的流变,文化也进入快速转向遗产时期,而一些已成为遗产的项目面临着艰难的传承困境。许多上世纪初出生的非遗传人己离去。非遗申报加项目保护的工作模式和自上而下的体制化工作理念已不能...
查看更多
论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建筑被毁灭消失,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陷入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惨境。迅猛异常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毫不留情地对城镇乡村进行了摧枯拉朽式改造,也再一次摧毁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使它们难以存留、传承,许多鲜活的优秀遗产濒临灭绝的境地,致使先后有两代人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传承。     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一边喝茶,一边吃干丝和包子,一边听评话……老扬州人的乐趣就在这闲情逸致之中。一位演员,一张桌,一块醒木,仅仅几分钟的表演,不同人物角色便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情节紧凑而生动。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在京举办了“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和“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近百位来自曲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现场欣赏了由杨明坤、姜庆玲、马伟等扬州评话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表演的《皮五辣子·假扮夫妻》等节目。专家学者对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运算方式里最基本的是加减乘除。从湖北多个地方的实践来看,将运算方式运用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最多的应是加法,又以“非遗+民俗博物馆”“非遗+高校”“非遗+研究所”为代表。这3种加法,在让许多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投身非遗事业,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遗+民俗博物馆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恩施市女儿城土家风情民俗博物馆内,两位青年抬头仰望,楼上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土家族姑娘正要抛绣球选择意中人。当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山清水秀的广西融水县元宝山地区,苗民自古就崇拜着一个叫“芒蒿”的神。传说他身穿草蓑、模样怪异,但能够驱除魔邪、带来吉祥。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开幕式上,上百融水青年表演的芒蒿庆丰收场景首次在节庆上亮相,演员们身披芒草,头戴面具,手舞足蹈,在祈求好运的同时不忘与观众互动,点燃了开幕式的又一热潮。       广西的非遗文化多姿多彩,近年来,广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工作高效开展,绽放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