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传统工艺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而且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无论是通过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审美和欣赏来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都使得大众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为此,我们以传统工艺和当下百姓生活的关联为切入点,分上、下两个部分,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分享和探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特殊价值和时代意义...
查看更多
人物
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皮影戏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灵活舞动,“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跃然幕布之上。在山东济南,有一个李氏家族,他们世代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播与发展,让济南皮影一度成为泉城的一张名片。济南皮影传承到第五代,出现了第一位“女掌门”,她就是85后姑娘李娟。她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为济南皮影注入了新的生命,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也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王文达在刻版年轻的传人在“画门子年轻的传人在勾线俗话说:“进了腊月门,到处是年味。”年味是什么?有人说,年味体现在忙忙碌碌的扫尘、置办年货等年前准备中,还有人说,年味流淌于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等一个个细节里。如今,社会环境变迁,生活节奏加快,过年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过去过年必备的祈福物件,年画在岁月更迭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月初,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年画重回春节”主题活动采风团走进天津杨柳青画社...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年关将至,年味渐浓。日前,国家级非遗项目滩头木版年画“贺岁生肖主题新品发布会”在长沙雨花非遗馆举行,现场发布的猪年生肖年画作品《诸事如意》及其文创产品新年大礼盒成了年货市场上的“香饽饽”,这让滩头木版年画高腊梅作坊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喜上眉梢。“通过企业定制、微信平台和线下零售等渠道,10天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第一批猪年生肖年画1000份大师版和2000份贺岁礼盒版已全部售完。”钟星琳说。滩头木版年画产自湖南隆回县滩头镇,其色彩艳丽润泽,造型古朴夸张,画面多...
查看更多
人物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宋水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组织人事报网站1月15日公布,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传承人宋水仙列入其中。宋水仙,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马尾绣的女人,一名为民族文化苦苦坚守40多年的传承人,一位推陈出新的马尾绣现代化领路人。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都水仙马尾绣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中国水族马尾绣服饰的创始人。30多年前,宋水仙亲眼见到外国游客高价收购了一条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展览现场  1月11日至13日,国家艺术基金“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在广西河池学院举行。项目负责人、河池学院副教授于瑞强表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让民间工艺走向学术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  “那双绣花鞋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太喜欢了。”河池学院学生赖连珍对展出的仫佬族刺绣惊叹不已。学服装设计的她表示,参观此次展览获得了很多专业上的启发。  本次成果展主要展出“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员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年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大胖娃娃墙上挂,古文化街买年画。”谈起小时候的春节记忆,天津杨柳青画社的青年传承人郭津伟十分激动,“年画伴我长大,小学课本上的‘五子夺莲’至今记忆犹新,毕业后机缘巧合来到了杨柳青画社,一干就是好几年。”  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曾是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如今却渐渐退出了节日的舞台。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年画重回春节”主题采风活动正在进行中。天津、山东、江苏、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为获得“北京大工匠”称号的工艺美术大师陈令勇在进行花丝镶嵌(摄影:贺勇)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贯通培养,非遗相关专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学校要将非遗纳入相关教育教学活动……1月20日上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经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三次审议表决通过。  该条例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后继人才的培养、非遗的传播与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对保护传承好非遗、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月2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图为会议现场。(摄影:尹力)为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北京规定境外组织或个人可依照有关规定在京进行非遗调查,鼓励民众和其他组织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20日,北京出台地方性法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下简称非遗条例),其中提到上述内容。当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非遗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月19日,陕西首个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的平台组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在西安成立。联盟通过搭建起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的非遗全产业合作共享平台,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及产业发展,力求更好地提升非遗魅力,向世界传播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该联盟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发展理念,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陕西省文化产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会集非遗传承人,集合高校、金融机构、文旅企业、互联网企业、文化传媒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行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