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栩栩如生的济南皮影,声情并茂的山东快书,精致华丽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简约精美的苗族蜡染和苗绣……不久前,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非遗博览会上,全国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特色表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集中亮相,受到观众青睐。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好保护好。为此,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22个省直部门出台20条措施,将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查看更多
论坛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积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一新型遗产概念为先导,从立法、技术、行政和财政等政策渠道多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治理新时代。这一进程与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非遗公约》)的国际合作机制以来积极推动地方、国家的制度化建设交相同步。因而,我们可以在整体上将这二十多年的历程理解为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朝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9月29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出席并讲话。厅非遗处、省文化馆、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分别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认定和管理方法》《山东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起草及制定情况进行了说明...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2年,四川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非遗传承发展实践中收获了哪些宝贵经验?全省非遗保护传承有哪些示范典型?继“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9月下旬启动后,10月5日,由文旅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2022年四川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推选活动”重磅推出。 此次活动,将评选出10个四川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10个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10个四川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和10个四川非遗在社区优秀案例(示范点)。希望以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王文章主编;崇文书局出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立足国家非遗保护工作框架和学科建设,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脉络中,特别是近20年来保护实践和理论积累基础上,探索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由王文章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每逢此时,很多人都会吟诵王维的这首诗。 重阳节又称“重九”,因为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 2006年,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海南有许多非遗项目都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这是海南非遗的一大特点。此外,尚有许多暂未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非遗资源,其丰富性远远大于已公布的非遗项目。因此,非遗项目需要强化保护研究,非遗资源需要加快搜集、整理、申报,以列入名录。与海洋相关的非遗蕴涵丰富的海洋人文精神,是人与海洋可持续互动的智慧结晶,也具有追溯海南历史的价值。海南应整合资源,借助旅游开发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保护文化基因存续的文化空间,保护承载文化基因的物质载...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唤马剪纸、龙玲剪纸、仪陇剪纸、自贡剪纸……剪刀如穿花蝴蝶般上下游走,让市民目不暇接、大呼过瘾。10月1日,诸多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四川非遗馆一层广场,上演了一场精湛的剪纸秀。据悉,这是四川非遗“献礼二十大·非遗迎国庆”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为七天的国庆长假拉开了喜庆祥和的序幕。 喜迎二十大 三十米剪纸作品亮相 剪纸,指尖上的民族艺术,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四川的剪纸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保障。 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 2016年,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保护区设立...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从自然山峰到地方文化传统中的“大地之母”,雪山的文化过程是当地人在雪山生态中生成地方性知识、构建社会秩序的动态的文化实践过程。围绕雪山形成的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构成当地人认识自然万物的认知图式,也参与到地方文化建构与社会变迁之中,积淀成为西藏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母体。由此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回到母体的生成历史中进行文化溯源,理解当地人与自然相处的深层文化逻辑,以整体性原则加以保护与传承。保护这些与雪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助力于维护雪山的自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