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地方新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繁荣冬季旅游消费市场,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回升”的决策部署,按照“冬季四川消费季”有关安排,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年“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即将拉开帷幕。 2022年11月9日—2023年1月14日 本届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 将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与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有益文化资源,其中的“口承语言民俗”更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事业中语言文化产品输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素材。“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研究”在当今虽未形成独立学科建制,但在以西北地域为依托的民俗学及民族文学领域,此类议题早已是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对象。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目标下,若将相关学术成果继续延伸至“跨文化交流”及“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等角度...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关于组织开展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苏政办发〔2006〕43号)有关规定,经报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组织开展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开展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苏政办发〔2006〕43号)有关规定,经报省委、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组织开展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1月9日-15日,2022年“广西有礼 广西美味”文旅商品和非遗美食大集市暨“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来宾市迎宾广场举行。 本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来宾市人民政府主办,来宾市委宣传部、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吴玉国,来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长友等领导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为来宾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自治区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前言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为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努力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阐释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经过认真筹备,特推出国家文化公园系列视频。 摘要: 在新疆现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近三分之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统手工艺如何发挥可持续使命?如何融合在地文化并提升手工社群的可持续运营?作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手工艺的国际合作空间如何构建?当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实践非常迫切。 大胆有趣、生机盎然的国际设计合作 2022年,10个中国手工艺群体与10位国际大师合作“留住手工艺项目”融入了可持续与现代设计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创新传承中国文化,获得了艺术创意行业、国潮复兴青年爱好者的关注。 梅森·马古拉创意总监约翰...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1月12日,2022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峰论坛开幕式在成都东盟美术馆顺利举行,此次论坛旨在助力传统工艺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艺美学的文化需求、促进学术研究交流。 论坛主题为“创新与设计·传统手工艺时代表达”, 设有“设计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中国-东盟手工艺文化艺术论坛”两大分论坛,聚集了传统工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聚焦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紧密结合,积极融入中国-东盟手工艺...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2年11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舞麒麟项目传承人研修班在深圳市龙华区大浪麒麟博物馆举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李卓梅在致辞中介绍,深职院已经是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广东省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到隋炀帝贯通南北大运河……近3200公里的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文明基因,为中国的统一与持续发展、中华文明的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以及近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再次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明确了方向。作为我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之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如何更好地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