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搜索
论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产业化道路刘金祥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马知遥    摘要: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还应兼顾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遗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对非遗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政府和专家应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证和评定,另外非遗保护也不能最后只剩下存档,保护之后是传承。     一、是文化遗产还是遗留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元系统研究非遗 铸就校园传承典型 王  斌   将非遗校园传承课题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元文化欣赏、非遗选修课、学科渗透非遗知识;武术队、舞龙队、京昆团等学生社团……中关村中学开展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已有一年时间,在近日举行的课题中期总结会上,校长邢筱萍及7位教师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学生了解与熟悉非遗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意识、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等呈现令人欣慰的成果。  形成“一体两翼”  特色课程体系  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表示...
查看更多
论坛
防止非遗“变味” 分类保护势在必行 刘庆芳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国大部分地、县也公布了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政府部门和项目保护单位积极采取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的非遗工作重点必须从...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言论:非遗传承制度建设应先于产业化 钱兆成     近日,有媒体称“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热情和喜爱,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断代“相当明显”。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一名委员表示:如何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种产业,已是贵州当务之急,而将“非遗”教育引入职教,更能让社会看到“非遗”传承的价值,其所解决的,就不只在“油盐柴米”的层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以“中国经验”指导非遗保护实践谌 强 苏绣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美芳(右三)在向聋哑学校的学生传授苏绣技艺。     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禹州市苗家钧窑有限公司、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四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代表张美芳、吴元新、苗长强、林友华最近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上,从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顺利完成验收   本网讯 受文化部委托,由我院承担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于2012年底建设完成,并于2012年12月24日召开了项目验收会。会议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郎樱、贺学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四位民间文学类专家及信息技术专家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孙承鉴共同为建设成果验收把关。我院常务副院长刘茜,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保护处副处长...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本网讯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抢救性保护步伐是推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落实这一措施,按照文化部非遗司工作要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计划在部分省市先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1月21日、22日召开了试点工作软件开发需求调研会。本次会议旨在听取地方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摸清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资...
查看更多
论坛
 “皇冠”下的民间信仰        作为中国信仰核心元素之一的民间信仰,在改革开放以来,其被渐次剥去或是自然抖落覆于自身之上的“污名”之后,慢慢地又回到了文化建设的视野,蓬蓬然复兴于乡间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入选各级非遗名录,其浩大之势,一日胜似一日。     其实,民间信仰作为草根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历尽了坎坷。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民间信仰被激情澎湃的民众视为封建迷信、传统糟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过世易时移,每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因歌手故去渐成濒危非遗   拥有30余部相关著作的赫哲族文化记录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任远,23日做客黑龙江省公益讲堂“龙江讲坛”,为公众讲述中国东北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这一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赫哲族那些过去的故事。    世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曾以捕鱼狩猎为生,有语言无文字,历史上以伊玛堪这种近似民族史诗的口头说唱艺术记录民族历史。如今,当地50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很少会说赫哲语、会唱伊...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