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要闻
2020年10月28日至29日,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在淮南寿县成功举办。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出席研讨会并致欢迎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规划处处长杨晓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何长风,淮南市领导许承通、胡春华、胡东辉、沈斌、陆晞、杨天标等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首先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相关知识体系进行了理论研讨。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肖克之、中国艺术研...
查看更多
要闻
10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山东省副省长凌文、济南市市长孙述涛出席开幕式活动,为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击鼓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原副部长项兆伦莅临指导。山东省和济南市领导孙立成、杨峰、王桂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等出席相关活动。本届博览...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0月18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菁一行10人赴我省开展为期3天的“非遗走亲”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许风伦,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史静一、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调研员(主持工作)王娟、省非遗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正权、省非遗中心主任龙佑铭,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潘金海等领导参与陪同。 在丹寨万达小镇,有精心组织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蜡染、苗绣、安顺木雕、竹编工艺、黄平泥哨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羊皮筏子承载了几十代人劳动、生活和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新华社记者王志摄 新华社济南10月28日电 “最早时没桥没车,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祖辈们都是用羊皮筏子渡人和运输货物。后来随着架桥、修路通车,羊皮筏子使用越来越少,但现在成了黄河旅游的网红体验项目。”今年68岁的张德宝是甘肃省兰州市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对这一黄河古老水上运输工具的“前世今生”甚是熟悉。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朝兴起,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全市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提高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10月26日下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2020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开班仪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庞微,清华大学公共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在济南发布。 本次活动于2020年6月启动,共征集案例近700个,入围初评案例600余个。申报案例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活动最终推选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这批“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创新之处?让我们听听点评专家们的意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0年10月27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在延吉市开班。 △出席开班仪式的领导及专家 此次举办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加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吉林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0月25日,“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在丹寨万达小镇圆满落幕。为了持续释放非遗周的热度,在“中国丹寨非遗周”闭幕式上,“贵州秋冬季非遗旅游”活动无缝衔接,正式启动。 从“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17日启动以来,9天时间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换届大会、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论坛,12条全国非遗旅游线路首次正式发布和一组非遗特色展览演出,以及佳作频出的第二届非遗文创大赛等精彩上演,尤其是超过30场“非遗进景区”特色活动轮番上场,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0月23日,作为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内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李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就是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涉及人民大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具有带动群众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大力振兴传统工艺,对于贫困地区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有利于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就业脱贫的自尊和自信,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多赢和共赢。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更好地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经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