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专题报道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文化古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云南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良好民族文化生态。(摄影:童怀摄)制表:鲁元珍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摄影:陶明)【文创视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点到面,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实施保护,也保护其得以孕育、滋养的环境,见树木见森林。近日...
查看更多
人物
   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几乎每个村寨的傣族村民都会剪纸,从祭祀用的旗幡、供品到孔雀、大象、农耕生活,一把剪刀,一辈辈传承,傣族人民的日子就这样被记录下来。2006年,傣族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人的剪纸手艺从村寨走向了世界级舞台。  起源于宗教祭祀的剪纸艺术  剪纸,无论是在云南还是中国其他地区,就如同缝衣服钉扣子一般,几乎人人都会,只是剪出来...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蓝海红,女,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2005年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有将近800年历史的福建莆仙戏,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时隔半个多世纪,濒危传统大戏《目连救母》重现舞台,连演三晚,100多个角色将莆仙戏独有的“傀儡介”等技艺充分展示。这不仅在福建当地的戏迷圈引发热烈反响,就连京沪等地的年轻人也专程飞往莆田一睹为快。 《目连救母》被称为“莆仙戏之母”,对剧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该戏的重新亮相,则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好转。事实上,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暖,让不少地方戏重新焕发了创作和演出的活力———评剧 《红高粱...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前,安徽省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由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组建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组和专家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记录拍摄工作已全部展开。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2015年,安徽省选定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首批抢救性记录对象,于2016年集中开展了拍摄记录工作,形成了文献片、综述片、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丰富扎实的工作卷宗,并将工作卷宗统一报送至文化部审查。2016年,安徽省又按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名绣工赶制巨幅绣画《夏日海风》广绣中的实用绣    广绣,指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广府地区的刺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被作为粤绣的一种,归类于民间美术类遗产。从名扬海外的盛销产品,到沾染历史风尘的民间遗产,广绣几经沉浮起落。在全社会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广绣这条复兴之路还要走多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关于广绣,据文献可考,始于唐代,据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永贞元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与西方的公历相对应,而不是农历吗?你知道节气为什么有二十四个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而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吗?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右)和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为患有眼疾的“射箭提阳戏”第12代传人李大富向记者展示道具。(摄影:高志农)8月10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龙江村三组62岁的李大富站在家门前,拿着提阳戏道具药王孙思邈的木制面具,仔细地擦拭着,66岁的刘成元则仔细查看将刚晒过的件件演出服装,叠好,放进道具箱……李大富与刘成元是“提阳戏”的留守老人,他俩每天一有空就拿出道具演练。“本来就只有16个人可以上台的,现在就我们两个人在家,其他的14个人都在外面打工。真怕提阳戏在自己手里失传啊!”李大富惆帐...
查看更多
人物
杨华珍立秋刚过,北京还是暑热难耐。前门大街上,暑期旅行团队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闹中有静,一家艺术中心格外引人注意。门口还有两位来自西藏的僧人,虔诚安静地拿着针绣着唐卡。“蜀地藏羌,钟灵毓秀——杨华珍作品展”正在这家艺术中心展出。杨华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会长。这么多耀目的头衔。在采访杨华珍之前,记者脑中曾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