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1   星期五   农历六月十七   小暑 小暑
搜索
专题报道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400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遗”的有35项,是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非遗申报过程中的很多大跃进现象: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名...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倡议举办亚洲非遗保护论坛 提倡联合申报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2011年10月8日在香港举办的“亚洲文化部长座谈会”上表示,对于两国或多国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方建议可建立联合申报工作委员会,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亚洲文化部长座谈会”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长及高层官员出席,目的旨在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念到实践”。  蔡武在致辞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国家明确了“保护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港开幕     “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年10月8日在港开幕。本次展演是为配合将于今天举行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11”而举办的,而此次论坛的主题恰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演活动是国家文化部和香港民政事务局合作举办,旨在介绍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展示内地和香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成果。除展览之外,展演活动还包括下周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演出的民族歌舞、南音、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陕西非遗展演亮相伊朗      由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和陕西省联合举办的“庆祝中伊建交40周年暨中国文化周”活动近日在伊朗德黑兰尼亚瓦兰文化中心举行,参加展演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起伊朗观众的浓厚兴趣。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在开幕式上演出了秦腔、眉户、碗碗腔经典片段及戏曲技巧荟萃等节目,其中《三岔口》、《打焦赞》、《双枪文龙》等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在“文明的对话:中国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陕西特色凤翔泥塑、马勺脸谱、中国剪纸、华县皮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在文化的春天里绽放 ——广东把非遗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第七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首次设立的非遗馆,占地7500平方米,以“传承、技艺、产品、保护”为主题,重点展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保护成果,吸引了来自17个省区市的208个非遗项目参展。(本版摄影:彭海霞) 广东省倾力3年多时间对全省非遗开展田野调查。图为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广州灰塑...
查看更多
论坛
从典籍中追寻非遗的源流      方李莉    一次笔者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与会学者对中华典籍与非遗保护关系的探讨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典籍?仅仅是保护传统印刷术、传统笔墨纸张制作技艺,或是珍贵典籍的善本吗?事实上,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典籍中所承载的内容。典籍虽是物质的,但其所承载的内容却是非物质的。这些非物质的内容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这些历史记载和我们今天要...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日韩专家倡议加强非遗保护协作研究  近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广州举办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学术研讨会,40多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对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共识,提出了非遗保护的“东亚经验”,并倡议在此共识基础上开展东亚非遗保护的协作研究。    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相邻的国家,目前都是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较多的国家。同时,联合国...
查看更多
人物
侗家最美的“月亮” ——记侗族刺绣传承人陈显月  陈显月侗族宝宝银帽    今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省锦屏县的侗族刺绣榜上有名,成为该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锦屏命名了19位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陈显月作为侗绣传承人名列其中。    侗绣是刺绣的一种,是侗族人民一针一线在侗布上绣出来的,其风格自然、朴素、大方。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种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
查看更多
论坛
理性思考:民俗类非遗项目本真性  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特有的沙头角鱼灯舞,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的鱼灯舞,本为清一色的男子舞蹈却变成了女子舞蹈或者由男女共舞,传统的马步也不见踪影。祖先传下来的民俗被篡改了,这让吴氏村民不解甚至不满。  民俗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是深藏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力量。它深植于某个特定群体,在时间上,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空间上,会由一个地域传播到另一个地域。  毋庸置疑,民俗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演变,甚至消亡。因为民俗...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蒙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会见蒙古国教文科部副部长库兰达(摄影:王振波)赵少华和库兰达分别代表两国文化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关于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摄影:王振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精神,中国、蒙古国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机制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于9月14日在北京召开。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