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地方新闻
3月10日,为稳步推进贵州省首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省非遗中心组织召开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期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省非遗中心主任龙佑铭,评审专家余未人、朱伟华、王良范、唐亚平、蒋英五位老师,省非遗中心数据部相关工作人员及负责本次记录工作的三家执行团队。 会上,与会评审专家首先对贵州省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瑶族猴鼓舞项目传承人何吉坐、隆里花脸龙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1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接受媒体专访,回顾2021年文化事业的新亮点、新成果,展望“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问:2021年,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成果突出,文艺创作爆款频出、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请您介绍一下其中主要的亮点和成绩。 胡和平: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美学意蕴,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篆刻是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因此,对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也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我建议 我提议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提升美术创研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实效,加快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对元宇宙等新兴领域要加强监管、鼓励创新,建设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推动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对传统媒体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户外探险安全预警系统……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给出建议、提案。 近年来...
查看更多
论坛
随着时代发展,反排木鼓舞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作者供图/光明图片) 为培养地方乡土人才,反排村非遗传承人经常组织青少年学习苗族歌舞,现在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能跳木鼓舞。(摄影:张强/光明图片) 【守望家园】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祭祀性民间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台江,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近几年的履职过程中,我走访了不少企业,发现企业与非遗的结合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说,她曾探索将剪纸艺术融入一些产品的包装。比如与河北当地一家乳品企业跨界合作,企业反馈说产品销量大涨,获得业界和市场的一致好评。“这种尝试很棒,既提升了蔚县剪纸的影响力、扩大了传播范围,也提升了乳品企业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销量,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周淑英说。 “在近几年的履职过程中,我走访了不少企...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文化旅游局: 为加强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落实《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文旅规发〔2021〕9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文化旅游局: 为加强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落实《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文旅规发〔2021〕9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凌源皮影影人。 海城高跷展演。 抚顺地秧歌展演。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辽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7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彰显辽宁文化特色?十余年来,辽宁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非遗+剧场”“非遗+记录”“非遗+文物”“非遗...
查看更多
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丰富了“工匠精神”内涵,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见人见物见生活”方式实现了保护与传承。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非遗事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具...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