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专题报道
昆曲传承之思郑飞 王广禄     “青春版”和“厅堂版”昆曲虽然与传统昆曲相比形式上“走了样”,但它们恢复了昆曲艺术的自我造血功能。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既是昆曲保护面临的难题,也是昆曲得以传承的切入点。  2004年4月,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了在全球各地的巡演,无论在国内各地,还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洛杉矶,无不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场场爆满。  在北京,自2007年以来,“厅堂版”《牡丹亭》每年演出100场以上,5年来已演出了600多场,总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云南边陲傣镇非遗技艺手工造纸欲“登台唱大戏” 陈夏芸     在遥远的云南边陲,坐落着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小村寨----云南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香蕉、橡胶、粮食和造纸,而造纸又是村民继承和保留的最为珍贵的一门传统技艺。  今年74岁的玉勐嘎老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老人的家中,子女把老人曾经获得的证书、奖状、奖牌等荣誉放在一个玻璃柜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老人从小就喜欢这活计,平时在家做,一做就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在守望传承中绽放  守望传承,薪火相传。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6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对传统手艺和技艺传承发展事业的热爱与付出,浇灌出中华文明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非遗奇葩。本版特遴选推出一组文章,讲述获得“薪传奖”的文化守望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以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王治升:传递羌族文化密码  释比因通晓羌族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等而成为族内最有地位的人。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遇困:千年“南溪号子”谁传唱?     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黔江“南溪号子”,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项目)。然而,目前全村能传唱者仅7人,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  吼号子难养家糊口导致无人愿学,也让“南溪号子”传承遭遇尴尬。如今,黔江正策划将其搬上舞台,搭上旅游这辆便车,改变其窘境。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金黄的油菜花地毯般铺在山野中。  黔江区鹅池镇高山峡谷中的南溪村,一弯清澈的河水昼夜淙淙流淌,蜿蜒穿村而过。这里是拥有千年历史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进校园”:活体传承的创举陈朝霞     上林湖的传说、粉塑、工艺竹编、箍桶技艺、犴舞、蛟川走书、木偶摔跤、水火流星……这些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植根在宁波土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宁波许多中小学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要归功于宁波市文化部门推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谋求城市化与非遗保护的共生发吴安新 邓江凌    陶瓷台灯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进入现代家庭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乡土社会这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和发展的空间,极易丧失自我,成为历史的遗迹。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社会必然要向市民社会转化,“有农业无农村,有社区无农民”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前景,这种貌似合理的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其实是重大的挤压,甚至可以说,农村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抽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    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一言不发,始终坐在一边听发言、做笔记,他所关注的是事关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大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王文章从文化部艺术局研究室出道,曾在文化部戏剧处、艺术管理处、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职。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他经验老道。   王文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回应了此前学界关注的非遗申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统地方戏曲该怎么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曾以一曲高亢清亮的秦腔在人民大会堂前亮相,她想以此方式呼吁各界加强对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     传统地方戏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也曾是和人民大众最贴近的艺术样式。它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成长,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如今,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面临困境,未来,传统地方戏曲该怎么走?     现状不容乐观     对传统地...
查看更多
论坛
古村落,重要的文化空间 江西吉安渼陂村的古街巷。       邱春林 摄江西吉安富田镇的“喊船”送神仪式。     邱春林 摄       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到来,令新生事物从城市向乡间强劲渗透,几乎无人还能从容选择慢节奏的生活。这十几二十年里,那些散布在大江南北的乡间村落,似乎不再产生梦想和激情,年轻人去往他乡,原本生气勃勃的乡村空了、老了,只有偶然闯入的游客会为它驻足流连。     具有漫长农耕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化发育得最充分的国家之一,古村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传承仍不乐观 如何不再“非常遗憾”  “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在联展现场制作香包。  秦晴 摄    一场热闹的展览之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缺人才、缺经费、缺创新……这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依旧困扰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出主意:非遗走进课堂、提高补贴经费、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想让非遗不再“非常遗憾”。但是,要真正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长期的工作。   3月27日,云南昆明官渡古镇,历时6天的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