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香河县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初为民间杂耍,后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并出现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名为“中幡会”,主要流传在河北省香河县安头屯镇。   目前,安头屯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正定县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高照又名“中幡”,起源于民国以前,是正定民间花会表演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项目,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长短、粗壮不一,最重的达72公斤。表演前用...
查看更多
天桥中幡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线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宁市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皮影戏的形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德江县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连戏是流传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山西省、福建省、河南省等地。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省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溆浦县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特藏戏最早是在拉卜楞寺二世亲自授意倡导下,由贡塘·丹贝准美仿效西藏藏剧的表演形式,将藏族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猎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编成剧,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的雏形。19世纪末,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琅仓活佛等以历史传记、佛教故事为题材,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编导演出了《松赞干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剧目,在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