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字里拾“遗” 皋、莞、莒、鄄、绛,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非遗项目里涉及到地域命名的生僻字,快点击下方图片,看看自己是否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徐星的作品《盛世福禄》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青瓷是当之无愧的‘瓷海明珠’、交流互鉴的‘文化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如此评价龙泉青瓷。 近日,第五届世界青瓷大会(下称:青瓷大会...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1月3 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进行了工作部署。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容贤标,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唐诚希出席会议并为“广西有礼”“广西美味”两个活动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牌。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更好推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审批同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具体指导下,11月2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在南宁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为协会揭牌。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左)为协会揭牌 大会通报了协会筹备工作情况,通过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协会章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杨久盛(右)与张连悌(左)就辽宁鼓乐中汉吹曲的用调、转调方式进行交流 为深入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宁鼓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1月2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及工作人员,前往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柳壕镇黄套村,对辽宁鼓乐及其传承人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杨久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李放及中心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实地调研,并前往辽...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有关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我部将重...
查看更多
要闻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有关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我部将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21年,山西共有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可见山西人对吃的重视。 一碗面背后的文化因子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面食文化。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寿山石雕、景泰蓝、丰宁剪纸……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第五单元“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厅,每一件展品都激荡深沉的情怀,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直观感受非遗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生动实践。这些满载文化底蕴的非遗精品彰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引发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赞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内心油然而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正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绝好体现...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代表作名录的设计及其在全世界的广泛实施,第一次为人类确立了文化差异条件下文化共享的公共机制,把联合国体系内通过文化达成对人的尊重的努力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的不同让各种“我们”相互区分、区隔,但是非遗保护的代表作名录制度把这种认识提升了一大步,差异文化因为被特定民族定为自己的代表性文化而有资格成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当全人类因文化不同而相互欣赏与共享的格局形成时,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有机会受到尊重的文化条件就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