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盘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3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盘声14岁时师从陈秀山学习沪剧,他十分重视研究沪剧传统戏的唱腔特点,博采众长,吸收各流派艺术精华,并根据自己的嗓音和声腔进行演绎。他的演唱,讲究咬字吐字的力度和清晰度,板眼节奏明快,音色甜糯,韵味醇厚,动作潇洒自如,风度大气飘逸。代表作品有:《陆雅臣》《刘志远敲更》《碧落黄泉》等。
查看更多
马莉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9年生,江苏常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沪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沪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马莉莉1961年入杨浦区戏曲学馆沪剧班,毕业后进爱华沪剧团任演员,1973年进入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工作至今。她在表演上受凌爱珍、韩玉敏影响较大,后又得到沪剧名家丁是娥、石筱英等前辈辅导,唱腔自成特色,创立了沪剧新流派“马派”。其表演稳重大气、端庄大方,唱腔甜美动听,善于塑造各种类型...
查看更多
杨飞飞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3年生,2012年去世,浙江慈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杨飞飞原名翁凤清,12岁学演文明戏,1938年入婉社儿童申曲班,拜丁婉娥为师,改唱申曲(即现在的沪剧)。1942年进文演剧团,1949年与赵春芳、丁国斌等组建勤艺沪剧团并任团长,“文革”后重建宝山沪剧团,先后担任团长、顾问。她表演情感真挚,擅演悲剧,创造了以宽厚洪亮、朴实柔和为主要特色的“杨派”唱腔。她最有代表性的唱段是《妓女泪》中的“金媛自叹...
查看更多
张桂凤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2年生,浙江萧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张桂凤是越剧“张派”创始人,1936年入招龙桥科班学戏,师承邢胜奎,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演员。张桂凤的表演刚劲质朴,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善于刻画人物性格,代表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堂放子》等。
查看更多
范瑞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4年生,浙江绍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范瑞娟1935年在嵊县黄泽乡科班龙凤舞台学艺,主工小生。范瑞娟长期在上海越剧院从艺,为“范派”小生创始人,其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尤善于深入挖掘人物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代表作品有:《祥林嫂》《打金枝》等。
查看更多
王文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6年生,浙江绍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文娟1940年开始学艺,先后师承竺素娥、支兰芳。王文娟长期在上海越剧院从艺,是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春香传》《追鱼》等。
查看更多
傅全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3年生,浙江绍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傅全香于1933年在浙江嵊县“四季春科班”学艺,主工花旦。傅全香长期在上海越剧院从艺,是傅派花旦创始人,在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长处,其嗓音明亮,音域宽广,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善用强烈的外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代表作品有:《李娃传》《情探》《孔雀东南飞》。
查看更多
徐玉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1年生,浙江富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徐玉兰12岁坐科“东安舞台”先学花旦,后改老生,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改演小生,1947年以《是我错》奠定“徐派”小生地位,与尹派、范派齐名,1948年以后与王文娟长期合作,担任上海越剧院主演。其唱腔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蓄,华彩跌宕;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扮相俊逸洒脱,神采夺人。代表作品...
查看更多
袁雪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2年生,2011年去世,浙江绍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一级演员。袁雪芬1933年入嵊县四季春科班学戏,1942年在上海大来剧场首倡越剧改革,在越剧界率先建立起正规的编导制度和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并糅合话剧、电影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的长处,形成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编、导、音、美、演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袁雪芬的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
查看更多
董柯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0年生,浙江象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柯娣21岁考进象山越剧团,1982年被选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并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为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84年赴京演出,在《五女拜寿》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杨继康这一艺术形象。她扮相英武,嗓音洪亮,有力度,台风稳重大气,被誉为“最有魅力的老生”“唱不败的金嗓子”。
查看更多
1
929
930
931
932
933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