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7月8日,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鼓浪屿全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思想和论断,开展了一系列有开创性的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给福建人民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陈秀梅,研究馆员,现任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芦笙这一古老乐器,声音清脆,婉转动听,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光明网记者在雷山县采访期间了解到,雷山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是全国最多的县。其中,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是非遗的典型代表。66岁的莫厌学老人是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近些年,除了制作芦笙,老人还经常被邀请去各地进行芦笙制作工艺的交流。虽然忙碌,但老人非常开心,因为他明显感觉到这项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被越来越重视。莫厌学同时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老人下决心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莆田,是木雕、莆仙戏、仙作和错金银等诸多传统技艺,但也更是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的一场演出,带动10万人就业和近60亿元年产值的一门手艺,以及一个不忘初心的六代传承。具体而言,莆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43个;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生产遗产行保护研究基地2个,并设立了福建省唯一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座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城市,究竟有着怎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9月22日晚,西藏自治区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文艺演出《喜迎十九大 哈达献北京》首场演出在拉萨西藏人民会堂举行。图为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演出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方略,立足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定位,严把导向,戮力实干,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型的步伐,文化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地位明显提升    5年来,西藏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湖北程河柳编(摄影:邓秀松)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在武汉启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记者跟随团队驱车近2000公里,深入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宜昌、仙桃等地,近距离感受荆楚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魅力。    炎帝故里、楚国之境,湖北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0项(127个项目保护单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看得见的文脉 诉不尽的乡愁——八闽大地非遗保护实践  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八闽大地见证了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此孕育生长的闽文化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出去,于文脉绵延中诉说着古韵幽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省之一,福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目前,福建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其中,以泉州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太谷秧歌(摄影:吴怡)日前,“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在太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52家网络媒体的70余名采编人员在8天时间里分赴山西大同、平遥等地,集中了解了山西省内的非遗保护工作与传承发展情况,并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风民俗交织融合,魅力独具。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举办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赵中悦,研究馆员,现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