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编者按: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教文化有关的项目有144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门类。当这些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保护的项目之后,其“濒危”的状况是否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呢?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主持的“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组,深入一些保护单位,对这些项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本刊陆续推出课题组的系列文章,为读者呈现我国宗教类非物...
查看更多
访谈
内容摘要:在传统手工技艺领域,手艺人呈现出设计师、劳动者等多重身份的重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认为,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的转变,普通劳动者得到来自于包括手艺人在内的设计师群体的广泛关注。手工技艺提供的下游产业促进了乡村种植和加工产业的有机更新,“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等政策提供了手艺人服务于普通劳动者的更多途径,优化或出现了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劳动机会、劳动模式。新时代、新观念的到来,传统手工技艺也应时转化,可望成为服务劳动者的一支生力军...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积极利用非遗来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实践历程。对驱动其开发非遗以实现振兴的动机、方法和行动主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是更根本性的模式。这种模...
查看更多
——对佛山醒狮习俗的历史考察
论坛
摘要: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醒狮的“翻身”、显性传承逐步到被抑制、隐性传承,源于社会政策环境渐使醒狮传承主体失语、失位。但依托记忆和技艺存续的醒狮习俗,因深寓于传承主体之身心,并未因特殊时期的外力强抑而彻底寂灭失忆。非遗传承主体能否活性存续,与其所依存的文化社会基础紧密相关,既依赖于社会政策环境可否提供正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7年1月,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遍三江源,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这是继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在青海省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进展如何?又取得了哪些保护成果? 玉树藏族文化有什么 ▲国家级非遗项目玉树赛马会是青海规模最大的民族盛会。图为赛马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摄影:潘彬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何鹏飞雕刻漆器    何鹏飞供图 何鹏飞与浙江嵊州竹编传承人吕成合作的竹编剔犀扇形盒    何鹏飞供图 一间古色古香的展厅里,摆放着一套色泽乌亮的四方桌。桌子造型很简洁,桌面的纹饰却十分华美,红黑相间的云纹密密层层,每一朵云都流光溢彩、立体生动。这是绛州剔犀传承人何鹏飞历时两年打造的作品,将传统漆艺应用于现代风格的家具上。“来这里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它反映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你有多久没有见到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手艺人了? 飞速进展的工业化在为现代人带去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其实也意味着货物的同质化、单调化。千篇一律的塑料金属制品越来越多,过去那样凝聚着手艺人心血的器具却越来越少,老手艺人们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如今这些手艺人能在手机上找到新的人生跑道,成为一个个真正的“技术主播”。 重出江湖的篾匠 竹子是一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植物。虽然这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在非...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记者4月8日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安徽省不断探索“非遗+扶贫”模式,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支持贫困县建立特色鲜明、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为进一步发挥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非遗工坊为重点,开展针对贫困县的培训,帮助当地传承人群提高技艺水平。组织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带动作用和参与积极性的非遗传承人、研培学员,参与各类交流、展示、传播活动,提升保护传承...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展览现场(摄影:徐倩) “扎西德勒——希热布唐卡作品展”4月2日在广东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80余幅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希热布的精美唐卡作品,让大众从唐卡中了解藏文化艺术的精髓。 唐卡是一种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艺术风格独特,题材包罗万象,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是藏族人民的艺术珍宝。 展览现场(摄影...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类电视栏目《丝路非遗》将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开播。 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结出最绚丽文化果实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金段。丝绸之路7000公里,甘肃境内1600公里,历史文化十分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间文化瑰丽独特,与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相伴的是星罗棋布的非遗文化资源。甘肃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遗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文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