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44期:2019年10月7日—10月20日 本期信息一览: ▲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开展“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 ▲ 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启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原标题:成都国际非遗节,庆阳非遗魅力四射 在“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甘肃非遗因为独具特色,获得了世界的赞誉。在这支甘肃非遗“队伍”中,来自庆阳的非遗项目在甘肃馆内大放异彩,环县皮影、庆阳香包、西峰唢呐、南梁说唱、陇东民歌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及皮影戏,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最著名的要属环县皮影戏了,它不仅是甘肃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因为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查看更多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观察
专题报道
举办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国际论坛,设置聚焦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题成果展,启动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圆满闭幕。 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走过12个年头的非遗节如今已形成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成熟的活动板块。成熟并不意味着缺乏新意,在今年非遗节对国际论坛、国际展览等板块的主题设定中,不难窥见近年来业界对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北川羌族草编技艺现场展示 为充分发挥非遗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周末,藏族少年才让那日、先巴扎西来到他们所在的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尕沙日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尕藏才让创办的南尕藏热贡文化公司免费学习泥塑。他们身后的墙上写着“帮人先帮技和艺”“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尕藏才让的公司吸纳员工100多人,都是周边农牧民。 热贡泥塑传承人尕藏才让在非遗扶贫工坊指导学员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托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川剧演员在表演变脸 来自塞尔维亚的艺术家正在展示银饰制作工艺 当“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当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跨界与混搭,成了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关键词。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丰富多彩的展演项目,展示了非遗技艺的传统之美,也彰显着非遗传承者求新求变的勇气和智...
查看更多
要闻
10月18日晚,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景山公园精彩开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
查看更多
论坛
漆器《乡音戏韵》邱志军作 仿古瓷器  摄于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摄影:李韵) 作者在山东省鄄城县调研民间土布  作者供图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作者供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民间文艺融入时代,参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构与发展,走过了一段坚实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继承解放区民间文艺传统发展群众文...
查看更多
要闻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将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景山公园举办。 主办方10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主任孙旭光,北...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