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要闻
“赫赫吾祖,肇启八荒。绥服九牧,铸鼎安邦……”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陵县桥山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齐聚桥山祭祀广场,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帝。 本次公祭典礼由陕西省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辉、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以及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出席活动。陕西省省长刘国中恭读祭文,陕西省副省长、陕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农历“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天不仅仅是传说之中轩辕帝的生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还是“祓除衅浴”的上巳节,流传千年的《兰亭集序》也是在这天书写而成……图案丰富的邮票为我们记录了“三月三”的许多习俗。 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人文初祖—帝》普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 ...
查看更多
要闻
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51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两位女儿根据其父亲的遗愿,丧事从简。 193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孤贫。父离家到河南安阳做职员,抗战初期失踪,很可能亡于战乱。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在保定读完小学、初中。 1950年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启蒙美术教育受教于汪慎生弟子范学礼先生(1914-1985)。 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
查看更多
要闻
“我们在美国推广珠心算文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海外华人了解这项非常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想让珠心算文化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功能。”美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Huey-ChiangMa(中文名,惠姜)在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3月31日,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珠算资源库成果推介会在“晋商算学大师”王文素的故乡——山西举办。百余位来自海内外的珠心算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珠心算文化的传承创新...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论坛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广泛的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用简约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对24 个节气名称一一进行了列举。 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我们知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转一圈,就是一年,这个圈就叫道。古人把这一圈分成了24份,每转动15°就是一个节气,以立春为起点,大寒为终点,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民众在劳作生产中,结合了太阳历和物侯历...
查看更多
论坛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广泛的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用简约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对24 个节气名称一一进行了列举。 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我们知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转一圈,就是一年,这个圈就叫道。古人把这一圈分成了24份,每转动15°就是一个节气,以立春为起点,大寒为终点,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民众在劳作生产中,结合了太阳历和物侯历...
查看更多
要闻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学锋,承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铁成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瑶珠莉•古榕,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梁斌亲切交流 3月26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中外嘉宾一行25人到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开展非遗交流考察活动。考察团成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瑶珠莉·古榕,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梁斌,原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亚太中心咨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阿哥哎 水田里么一片水汪汪哎 阿妹哎 秧苗苗么长勒得土方浪哎 赤则个脚么撩起小脚膀哎 …… ▲ 上世纪70年代白茆田头山歌(邹养鹤提供) 这是白茆最古老的声音,既体现了江南大地宽厚的母性,也是当地老百姓古老的狂欢仪式。 白茆山歌溯源 白茆山歌发源于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源远流长,传唱千年,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讴歌生活、抒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