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长岛县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船、撑篙、背纤、拉篷、起锚、拉网等多种号子样式,演唱者多系专事捕捞、驾船的渔民。   长岛亦称“庙岛群岛”,它纵贯渤海海峡,地理位置正当...
查看更多
漫瀚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漫瀚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代末年,汉人大量涌入准格尔旗,这一区域迅即成为蒙汉混居地带。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蒙汉两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漫瀚调即是在民间音乐交流中出现的,它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将汉族民歌融入其中,最终形成独特的音乐形式。   漫瀚调曲目繁多,现已收集整理出90支,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
查看更多
爬山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   爬山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族移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
查看更多
爬山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   爬山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族移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
查看更多
茶山号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辰溪县      湖南省辰溪县东与溆浦接壤,南与中方毗连,此地现有瑶民近四万人,主要居住在溪口瑶乡一带。广泛流传于瑶乡的茶山号子是瑶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承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瑶民挖茶山时唱起这种劳动号子,能起到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当众人挖茶山时,歌手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茶山号子敲打一阵锣鼓,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有时则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茶山号子的旋律具有高亢跌宕、激越悠扬、奔...
查看更多
秀山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外缘的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这里“处蜀僻远”,自古以来一直是“百里阻荒”之地,秀山民歌便在这一地区长期流传,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历史十分悠久。秀山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孕育了秀山花灯歌舞音乐,经初步普查,秀山民歌数量上千,单是秀山花灯歌曲就有二十四大调一千余首曲子。   秀山民歌可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生活歌四大品类,以山歌《杨...
查看更多
徽州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山市      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山市的屯溪、徽州、山三区和歙、黟、休宁、祁门四县,流传于古徽州范围内的绩溪、旌德、石台等县和邻省部分地区。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似,徽州民歌也是在先民的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最早出现的应为劳动号子。除此以外,徽州民歌还包括山歌、小调、歌舞及部分佛教、道教歌曲。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徽州音乐工作者曾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整理出了大批优秀曲目,如《猜谜对歌》、《牧牛花鼓》、《小石桥》等...
查看更多
陕北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陕北民歌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
查看更多
陕北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陕北民歌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
查看更多
五台山佛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