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布依族的勒尤和勒浪
2009.01.14
专题报道
布依族的勒尤和勒浪 布依族小伙子头戴民族头帕,奏响民族乐器“勒尤”。 勒尤和勒浪,是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它们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望谟、册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等地。 布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洪水滔天,淹没了世上所有的人畜。只剩下一对兄妹,兄叫木育,妹叫木燕,他们是被父母装在葫芦里才幸免一死的。洪水退去后,兄妹二...
查看更多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对
黄
山市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思考
2009.01.13
论坛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对
黄
山市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思考胡 亮 进入新世纪以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大众口中的新名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大媒体广泛关注的事情。从全国普查的展开以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 从国家部委高度重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命名与传统表演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宣传到省、市、县各级名录的逐步建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一股“流行热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个子项目( 如民间文学、工艺美术...
查看更多
“厨子舍”清真宴席的平民记忆
2009.01.12
专题报道
“厨子舍”清真宴席的平民记忆 露天搭建的简易大棚、数张大号圆桌、棚里客人觥筹交错、棚外厨师有条不紊……对于很多只在城市生活过的人来说,在大棚里办红白喜事流水宴席的场景十分陌生。但是,在正在公示的《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北京清真民间宴席大棚菜的代表“厨子舍”第五代传人舍源泰榜上有名。随着城市平房大院的消失,“厨子舍”五代传承的清真宴席手艺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份珍贵的平民记忆。 千年历史菜600年传承 在...
查看更多
灰塑:屋顶上的家族“心灵史”
2009.01.12
专题报道
灰塑:屋顶上的家族“心灵史” 陈家祠灰塑修缮前“旧貌” 总长度2500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的广州陈家祠内,长度为广东之冠的灰塑群日前开始全面“美容”。按照馆方的计划,首期修缮工程大约在3月份可以完工。 每五年左右,陈家祠的灰塑群总要迎来一次全面的体检和美容。与五年前一样的是,此次的“美容师”,仍是刚刚获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的花都灰塑艺人邵成村。而对于从事灰塑制作30年的邵成村来说,刚刚过去的2008年有几个“亮点”不得不说。 一...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
2009.01.07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辛儒 孙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这种状况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土壤,大众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所以,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文化部门无疑要恪尽职守,做好相关工作,而旅游行业也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利用,从而加以保护。当然...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09.01.07
专题报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
查看更多
皖西庐剧的传承和发展
2009.01.05
专题报道
皖西庐剧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5月,庐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庐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在全国性的戏曲长期不景气的氛围下,皖西庐剧也面临着人才匮乏、演出市场萧条、演出器材落后陈旧等发展难题。不过在市委、市政府的密切关注下,在皖西庐剧人的艰辛努力下,皖西庐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发脉皖西的地方剧...
查看更多
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9.01.05
论坛
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松华 廖 嵘 一、引 言 早在上世纪中叶,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破坏和威胁,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11 月16 日在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为人类的长远福祉和子孙后代保护、保存文化与自然遗产。 在人们重视物质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同时,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 ural...
查看更多
让传统引领时尚――陕西凤翔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2009.01.05
论坛
让传统引领时尚――陕西凤翔泥塑的传承与发展杜 妍 1.凤翔泥塑的历史背景 凤翔,夏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这里孕育着悠远深厚的民族文化。 在凤翔县纸坊乡六营村,几乎家家都会做泥塑,且老少都会做。该县县志载:明兴武五年间(公元1370元),开国皇帝朱元璋派李文兵在凤翔一带“兵屯”。后撒销了屯兵制。兵屯的第六营士兵未走,就在当地安家落户,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六营村。其...
查看更多
马骨胡
2009.01.05
专题报道
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族、布依族拉弦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壮语称冉督,“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 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 马骨胡的形制与奚琴类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
查看更多
1
508
509
510
511
512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