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论坛
摘要:民间文学是一国之民共同享用的口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既以口头表演形式生成,也以书面文本形式生成,且通过口头、书面、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传播,它们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节日和仪式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制度化的表演窗口。当代民间文学通过仪式关联和文本关联两种途径延续民族记忆。大量涌现的民间文学作品以“集体文本”的形式构成记忆媒介,在互动循环中维系国家的、民族的共同历史感和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中国当代民间文学既构建国家政治认同,也构建民族身份认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打造的木偶戏《少年孔子》 编者按: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木偶戏表演,即演员在幕后操纵,让木偶在舞台上能说能唱,展现生动的人物性格,讲述鲜活的戏剧故事。然而,木偶戏发展一度日渐式微,传承人才面临短缺、断档。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这门古老艺术迎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何将木偶戏人才培养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多满足木偶戏表演和院...
查看更多
人物
人生虽然短暂而渺小,却当生如夏花之绚烂。将生命的感知,凝固于生活之中,艺术的价值便是如此吧。 瓷器 今天这一期,我们探访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瓷”代表性传承人傅长敏老师,在她的工作室,一段简单的交谈,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体会。 傅长敏老师,生于1968年的景德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更是一个历经百年历史的陶瓷家族传承者。而傅长敏老师所从事的粉彩工艺,也一...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8日在福州举行,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福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09人,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修订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注重非物质...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30期:2019年3月4日—3月17日 本期信息一览: ▲“非遗+旅游”专题培训班在京举办 ▲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筹备工作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 福建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贵州赤水的杨昌芹代表一时成为“红人”。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身着苗族盛装的杨昌芹代表,用一个竹编工艺杯讲述了贵州赤水手拿锄头的农民通过竹编工艺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会后,在人民大会堂前广场上,杨昌芹代表手持一幅全手工制作的竹丝画向媒体展示。画卷舒展,上面写着9个字:铭记初心,走进新时代。 “能不能当好代表,不在年纪大小,而在能不能为人民代言。”作为第一个走上“代表通道”的90后,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杨昌芹代表的话语充满底...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3月6日,福建省公布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79个项目入选。至此,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51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省级非遗传承人共735人,143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此次申报的174个项目中,传统技艺类项目达76项。最终入选的79个项目包括朱子家礼(成年礼、拜师礼、婚礼)、福州方言八音、龙岩山歌戏、闽东传统武术(龙桩拳)、厦门漆宝斋漆艺、福州油纸伞制作技艺、古田红曲黄酒传统酿造技艺等新增项目68项,闽南传统民居营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在此次全球瞩目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非遗领域的代表和委员出席了大会。作为代表和委员,他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察民情、聚民智,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为非遗代言、为行业发声。同时,他们也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报从中遴选了9位来自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的代表和委员进行了深入采访,既为展示他们的风采,也为呈现近年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 她是昆曲《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为群舞《夏尔巴的春天》。记者 郑璐 摄 西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形态和动作也不尽相同,西藏传统舞蹈是藏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与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这种舞蹈艺术,是藏族人民在几千年来的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西藏舞蹈源远流长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精心保护和支持下,西藏民间舞蹈艺术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而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文物保护取得实效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