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评书大师单田芳播演评书 评书版《海贼王》视频截图   评书艺术作为传统的口头表演艺术,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经历着与广播、电视、网络等不断发展的新型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评书既借助新媒介得以成长壮大,又在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原生态”要素。   “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评书艺术又称说书、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瞽人诵诗,唐宋时期又以“说话”“俗讲”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不过当时的说书与现代意义上的评书差别很大,可以看作是现...
查看更多
人物
  人物名片   华美霞,1947年出生,1962年学艺,一级演员,扬州杖头木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曾成功地塑造了“嫦娥”“白骨精”“铁扇公主”“小青”“阿庆嫂”“常宝”等众多的木偶艺术形象,创造出“兰花指”“反掌”“揉手绢”以及20余种“水袖”动作,丰富和发展了扬州木偶的表演技巧,是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代表。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是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记者采访陈家珍。谈到兴山民歌,陈家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满满的兴奋 兴山民歌的传承人们在高岚小学教学生们唱兴山民歌的代表作——五句子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声音,川流不息,记录着生活,承载着文明,反映着时代变迁。我们身边,有多少声音正在成为回忆?有哪些声音已是历史的回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声音--为您打开我们的声音档案,一起去聆听穿越千年的荆楚古韵、吴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灵的草原天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编者按: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此事受到广泛关注,赞成者、担忧者均有。为此,光明日报特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员在一针一线创作绣品 浙江瓷器班学员拉坯练习 原福州脱胎漆器厂技师为 学员相互切磋 ...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详见本报1月15日9版)。此事受到广泛关注,赞成者、担忧者均有。为此,本报特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答: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参加抹黑节的人们   农历正月十六这天,锡伯族人要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抹黑节。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要互相往脸上“抹黑”,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庄稼丰收、百姓平安。 曾经,在我国的新疆、辽宁和吉林等地的锡伯族中都有过抹黑节的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锡伯族民间已基本上不再举办抹黑节,年轻一代对这个节日非常陌生,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知道抹黑节的仪式和内容。如今,在辽宁丹东东港市的龙王庙镇,这一古老而有趣的节俗文化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广东开平仓东村村景 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积极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这些民间组织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自治性以及区别于企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吸引了大批志愿者投身其中,并渐次把政府相关部门、学界牵引进来。笔者试以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两个民间组织的代表为例,呈现他们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运作特点。     广东“仓东计划”——借传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金羊辞旧岁,福猴迎新春。猴,在中国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即所谓“申猴”。猴与中国人缘分深厚,自古便被视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猴文化是中国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猴年将至,让我们来说说中国文化中的那些“猴”。   语文课本里的猴   最早带给我快乐的猴子不在动物园里,而在集市上。每每逢集,哪儿笑声最多,掌声最响?准是有人耍猴。人们团团围成圈,目不转睛瞅着中间。只见那猴子一会儿作揖,一会儿打拱,一会儿翻跟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早期传统民间年画多与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有关,后在祈福纳降、祭祀宗祖等年节习俗风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美化装饰环境的年画艺术。猴在民间年画中不仅是一个单独的图像符号,不同的地域、人文、历史、民俗、信仰对年画中猴形象的内涵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即将迎来农历丙申猴年之际,我们一起看看不同的猴形象在年画中有着怎样的民俗文化内涵。   图1 封侯挂印·避马瘟 陕西 清代版   驱灾纳福的吉祥形象   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无力抗拒天灾疾病,而把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