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2 星期六 农历六月十八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116)
机构
(24)
政策
(427)
资讯
(11535)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68)
百科
(148)
其他
(129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通渭小曲戏
2018.12.14
通渭小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通渭县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在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在明清时调、南北俗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错用乡语”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在当地社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故流播极广。通渭小曲戏的唱腔为曲牌联套,所拥有的曲牌数量非常庞大,目前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牌唱调就有126个,器乐曲牌26首。其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查看更多
关索戏
2018.12.14
关索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澄江县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行当只有生、旦、净三行,而净脚仅有二人(鲍三娘、百花公主),且为男扮女装,演员不用擦胭脂画脸谱,只戴面具。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
查看更多
雷剧
2018.12.14
雷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雷州市 雷剧是在广东省雷州市传统民歌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因为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后改称“雷剧”。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流布区域为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以广东省雷州市为中心,主要演出于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等地。 雷剧起源于以自我歌唱和自我抒情为主的民间歌谣雷州歌。雷州歌较为古老的唱段有《断机教子》,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所...
查看更多
武当神戏
2018.12.14
武当神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 武当神戏是目前较完整地保存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的民间戏剧剧种,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在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独特剧种,属于家族传承戏。据第20代传承人之一王德荣所述,武当神戏由王氏老祖宗从明代末年口传至今。武当神戏的特点是其与武当山道教祭神仪式的密切结合。道教仪式之前要先唱敬神戏,以示虔诚,渐渐发展为香客集会、许愿甚至帮会活动,都要演唱“祭神戏...
查看更多
落腔
2018.12.14
落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黄县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称“唠子腔”或“捞子腔”,是在民间曲艺“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豫北、冀南、晋东、鲁东,曲牌体与板腔体兼有。它由安阳、内黄、南乐一带民间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来,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其主要发源于河南省安阳一带,因此也称“安阳腔”。 落腔曲调由安阳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轻快,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唱调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懈板、捻板等。声腔有三大流派,安阳、林县、成安...
查看更多
淮调
2018.12.14
淮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安阳县 淮调,梆子腔声腔系统地方剧种,又名“怀调”,也称“漳河老调”,又因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境内的彰德、卫辉、顺德、广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清代中叶,淮调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广泛流传,各府衙军队多蓄养淮调戏班,以为娱乐供奉。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民间淮调班更为普遍。 淮调传统剧目有三百余出,多为历史袍带戏,《杨家将》、《潘杨讼》为常...
查看更多
鹧鸪戏
2018.12.14
鹧鸪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目前已经流传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村庄完整保存下来的稀有剧种之一。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 鹧鸪戏具有自己独特的曲牌和音乐,唱腔与念白取材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悲...
查看更多
西河戏
2018.12.14
西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星子县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俗名“星子大戏”,因其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西河戏形成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流行于江西省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 西河戏声腔以板腔体为主,由西皮、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组成,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西河戏传统行当有“十大脚”,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西河戏表演用嗓分为三种,生...
查看更多
赣剧
2018.12.14
赣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剧院 赣剧,江西省地方剧种。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1951年定名为赣剧。 赣剧声腔由高腔、西皮、二簧、秦腔、拨子、浙调、浦江调以及民间说唱文南词等构成,声腔体系十分丰富。赣剧高腔,即明代弋阳腔的遗音,使用锣鼓伴奏,后逐渐增加琴、笛、筝、琶等乐器伴奏。保留在赣剧中的弋阳腔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其唱腔结构最初采...
查看更多
嗨子戏
2018.12.14
嗨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南县 嗨子戏,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因其表演时用“嗨”或“咳”字起调行腔,唱段字句中间也常使用“嗨”字来甩腔而得名。嗨子戏形成于清代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流行于安徽省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等地以及河南省淮滨、固始、商城、息县一带。早期嗨子戏为“围鼓坐唱”的说唱形式,以“花腔小调”,表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后来吸收花灯戏与民间歌谣等曲调而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嗨子戏表演运用淮河流域的方言,演出...
查看更多
1
1425
1426
1427
1428
1429
311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