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10   星期三   农历七月十九   白露 白露
搜索
第四届大学生曲艺周举办:让古老曲艺邂逅青春力量
地方新闻
5月9日晚,竹板的清脆韵律交织着交响的雄浑气势,拉开了第四届大学生曲艺周的帷幕。山东省曲协副主席、山东省青岛市曲协主席王雷与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曲艺演员马卓思彤主持开幕式,刘兰芳、闫淑平、佟长江、李菁、金霏、陈曦、熊竹英、李涵、乌格德等曲艺名家新秀轮番登场,展现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和创新发展的时代新声。 5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曲协、山东省文联、青岛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曲协、青岛市文联承办,青岛市曲协协办的第四届大学生曲艺周在山东青岛举办...
查看更多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海南,感受椰林摇曳的热带风情!
专题报道
儋州调声与合唱艺术的创新融合究竟有多欢快?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何能在国际时装周掀起“东方美学热”?北斗导航系统和南海航道更路经之间有什么奇妙关联?海南椰雕艺人如何让“老手艺”更加贴近“新生活”?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海南篇于5月3日20:00档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海南省共有3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查看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京召开
要闻
2025年4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京召开管理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以下简称“管委会”)。中心管委会国内国外委员或代表、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二类中心、相关单位代表等50余人在线上和线下出席会议。管委会审议并批准了中心2024年度工作报告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等事项。 2024年全年,中心共组织国际培训10期,其中9期完成实施,并启动跨年度培训1期。根...
查看更多
传统技艺融入更多生活场景
专题报道
通过技术创新、设计赋能和跨界融合等方式,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浙江铜雕技艺非遗工坊的产品涉及建筑、雕塑、书法、装饰等诸多领域,并结合潮流文化设计产品,与众多国产品牌跨界合作,现已建立近百人的专业团队,拥有发明专利12项、外观专利百余项、版权40余项。在做好技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工坊搭建起“下游供应+仓储物流+分销”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带动约2000人稳定就业增收,还通过“非遗铜学堂...
查看更多
越来越多游客走进非遗工坊
专题报道
山西晋中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的师傅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非遗工坊正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旅消费升级的有力引擎。它们以独特的非遗技艺为核心,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为游客打造出充满魅力的“诗和远方”。 2024年,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让山西古建“出圈”,晋祠、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等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瑰宝,彰显着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与高超技艺。山西省晋...
查看更多
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
专题报道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非遗工坊不仅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成为带动就业、帮扶弱势群体的重要力量。 在山西,“繁峙绣娘”已经成为省级劳务品牌。繁峙晋绣非遗工坊聚焦农村妇女群体,通过“公司+培训基地+家庭绣坊”的模式,在山西省忻州市建立了7个工作站,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已有3000余名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并通过技艺考核。 在河北武强汇名轩年画非遗工坊,今年以来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员达5万余人次,创造收入300余万元,带动全县恢复、创办年画门店...
查看更多
《牡丹亭》何以青春
专题报道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从事昆曲艺术40多年的柯军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重焕光彩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听后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简短温暖的对话既是总书记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赞许,更承载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殷切期望。 青春...
查看更多
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桑榆未晚霞满天
人物
2024年,一本名为《唱享爱爱腔》的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简介说“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晋剧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是一部深入了解‘晋剧皇后’艺术生涯与音乐造诣的心血之作”。“爱爱”和“晋剧皇后”说的正是晋剧名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爱爱。她是新中国成立后茁壮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1956年,1...
查看更多
广东东莞:让非遗滋养美好生活
专题报道
茶园游会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从广东省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到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从创办“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亮出“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名片,到深化“江湖山海”非遗品牌活动内涵;从积极申报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到评选12家非遗主题馆……2024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涌现出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成果,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创造性...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让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专题报道
非遗工坊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统手工艺,工坊通过“传帮带”模式构建起“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的生态链,既为乡村老年群体、留守妇女等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以生产性保护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51个案例入选。近日,记者跟随“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活动走进贵州、云南、海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