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福建多地探索“送王船”非遗旅游实践
专题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本版以今年申遗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及去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俗活动“送王船”为切入点,一窥文化遗产旅游如何创新发展。 去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民俗活动“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打捞清明节的“文化密码”
专题报道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清明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深沉的文化魅力与民族情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很多人眼里,清明是祭祀先人的节日,扫墓和祭奠是在此期间开展的主要活动。清明节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还是外出踏青的好日子,随着清明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更多人利用假期结伴出游,感受春天的气息。两种过节方式,构成了清明节的双重变奏,也意味着人们对这个节日会产生不同的情愫。 追溯清明节的来历,还能找到更丰富的文化源流。在古...
查看更多
“非遗+扶贫”的湘西实践:苗绣让“让妈妈回家”
专题报道
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 在七绣坊的产品制作间,绣娘们娴熟地穿针、挑线、绣花,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便略见雏形。 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石栏镇的七绣坊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苗绣培训、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公司,也是“让妈妈回家”项目的示范基地,现已培训逾千人次的苗族女性学习苗绣,有签约绣娘400余人。 年近四十的向隆妍便是其中一员。为照顾年幼的孩子,她3年前放弃在外的打工生活回乡,来到“让妈妈回家”苗绣...
查看更多
萧放 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研究
论坛
【摘要】中国社会百年以来面临巨大变革,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之间出现了疏离乃至断裂。随着21世纪以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展,部分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下得以保护振兴。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民众个体和公共生活两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从民众个体来说,从教育、审美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与激活民众对生活文化传统的认知;从公共生活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会社区文化生态,重...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协调委员会在京成立
要闻
3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协调委员会(简称“协调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非遗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融合有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协调委员会是一种创新型工作协调机制,为文化和旅游部门与业界专家学者搭建沟通协调平台,为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实践拓宽交流互鉴渠道,有利于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协调委员会将通过探索标准...
查看更多
春和景明,思亲怀远,走进广东省文化馆新展体悟岭南民风
地方新闻
3月30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承办的“思亲怀远岭南风——广东清明、重阳民俗摄影作品展”在广东省文化馆一楼展览厅拉开帷幕。 展览汇集129张(组)摄影作品,为广大市民呈现有关广东清明、重阳的传统习俗,展览将持续至4月7日。 一等奖 许玲 《清明采茶》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多角度展现...
查看更多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部省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要闻
3月29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部省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罗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旭光等出席会议。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川就第八届非遗节筹备工作情况和总体方案进行汇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介绍了本届非遗节的办节思路和特色活动。罗强副省长表示,将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集中优势资源、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做好第八届非遗节各项筹备工作。会议审定并原则通过总体方案...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日常化传承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赓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海南始终坚持强化系统性保护,推动日常化传承,积极构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新格局。 强化系统性保护 坚持整体性保护理念。海南坚持对非遗本身要素的整体性保护,如对黎锦所有原材料均来自大自然的原生特质的坚守,对图样、纹饰、色彩等元素...
查看更多
黎锦之美:黎族艺术人文精神的凝聚
专题报道
黎族在海南岛世代躬耕已有三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是祖国璀璨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海南的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国际自贸港建设发展担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黎锦作为极具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
查看更多
推进海南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论坛
在“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上,一场沉浸式数字光影黎锦文化幻景秀在海口骑楼老街上演。 海南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直播等方式向全国观众推荐了百余款非遗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海...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