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道情戏(商洛道情戏)
2018.12.14
道情戏(商洛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 商洛道情戏是由唐代道院道士说唱情理曲调,流传于民间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商县、洛南等地形成的,广泛流行于商洛市辖县(区),即商县(现称商州区)、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等县城镇乡村的戏剧艺术形式。 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是当地山区人民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内容反映基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剧目繁多,其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本,如广泛流行的《一文钱》、《山花姑娘...
查看更多
哈哈腔
2018.12.14
哈哈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清苑县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
查看更多
哈哈腔
2018.12.14
哈哈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青县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
查看更多
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康保县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
查看更多
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河曲县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
查看更多
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
查看更多
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府谷县 二人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府谷县一带,它大约出现在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末府谷民间艺人为求生存,结伙成班在黄河中游沿岸一带演唱二人台,形成了许多“玩意(儿)班子”。清末民初,二人台的内容有所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在“新秧歌运动”影响下对二人台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此过程中,丁喜才、王向荣等民间艺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丁喜才代表西北地区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五哥放羊...
查看更多
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集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世人俗称为“蹦蹦儿”、“玩意儿”等,形成于民国初年,20世纪50年代始称“东路二人台”。流布于内蒙古卓资山以东的乌兰察布市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河北省张北、尚义、康保各县及山西省大同、阳高等地。 文、武场,并有“浪派”和“韵派”。其题材多数是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和爱情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七十...
查看更多
白字戏
2018.12.14
白字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海丰县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
查看更多
花朝戏
2018.12.14
花朝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紫金县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此时紫金县还有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戏演出,花朝戏艺人借鉴吸收这些剧种的剧目、曲牌小调和表演...
查看更多
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