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
查看更多
扬州弹词
2018.12.14
扬州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弹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它原名“弦词”、“对白弦词”,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扬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原由一人自弹三弦坐唱,故名“弦词”。后发展为两人配合演出的“双档”,增加了琵琶伴奏,称为“对白弦词”。扬州弹词的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两种,以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异者一是更加注重语调韵味,讲究字正...
查看更多
长沙弹词
2018.12.14
长沙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长沙市      长沙弹词原名“弹词”,又称“唱讲”、“讲评”、“平讲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流传地域遍布湖湘主要城镇乡村,在港台甚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也有忠实听众。   长沙弹词源于渔鼓道情,最初由两人演唱,在街头流动演出,俗称“打街”。演出时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手执渔鼓筒、简板、钹,合称“三响”。后发展为茶馆“坐棚”演唱,既可出“单档”,由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出“双档”,由两人合作演唱。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
查看更多
杭州评词
2018.12.14
杭州评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以往还曾有过“文书”之名,系由明代的弹词演变而成,流传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   杭州评词演出时以叙事为主,演唱者自拉二胡伴奏,使用杭州方言说唱,时而以唱书人口吻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时而为书中人代言,同时借助身势、表情、动作和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刻画人物。一人多角,跳入跳出,灵活自如。杭州评词的唱腔属板腔体,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基本曲调称为“平调”,其中又有“喜调”、“怒...
查看更多
杭州评话
2018.12.14
杭州评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古称)的“说话”、“讲史”、“小说”等古代曲艺形式。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一民间曲艺样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   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以第一人称模拟书中人物语言、语气、语调的部分称“白...
查看更多
绍兴词调
2018.12.14
绍兴词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词调又称“花调”、“话词”,流传于浙江省绍兴市及周边地区。明清时期的许多材料中均有绍兴地区说唱词话、弹词、南词的记载,说明当时绍兴的民间说唱艺术已经发展成熟,为绍兴词调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绍兴词调大都在喜庆场合演唱,艺人以坐唱方式分角色表演,自唱自奏,绘声绘色,形成了雅俗共赏、明朗欢快、喜庆热烈的艺术特点。绍兴词调演唱有三品、五品、七品、九品之分,唱腔包括“蓑衣谱”、“本调”、“十字调”三种...
查看更多
临海词调
2018.12.14
临海词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临海市      临海词调又称“才子调”、“仙鹤调”,流行于浙江省临海市及周边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出现的“海盐腔”流传到元初经杨梓加工后,不断发展,明代中叶盛行于嘉兴、温州和台州一带,明末最终演变出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有【男工】、【女工】、【平和】等四十余个曲牌,曲调讲究韵律,幽雅清逸,婉转动听。演唱时行腔自然,圆润舒展,韵味无穷,讲究“字清、腔圆、音雅、板稳”,“句句有神,字字有功”。临海词调一般在...
查看更多
四明南词
2018.12.14
四明南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      四明南词俗称“四明文书”、“宁波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上海等地。它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宁波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四明南词行会组织,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丝竹歌咏班”。班中一批人称“五公座”的演员技艺超群,是四明南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观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将传统书目中的精彩章回改编为“折子书”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明南词用宁波方言说唱,演员集唱、奏...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北京评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北京评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