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端午节(嘉兴端午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      嘉兴端午是传统节日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发端于纪念春秋末期我国名将伍子胥。嘉兴百姓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因此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等活动。明代以来,地方志记载延续不断。   节庆隆重,习俗多样,形成嘉兴端午独具的特色。主要活动有:规模盛大的伍子胥祭祀;在南湖上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竞技;除民间裹粽子外,还有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术白芷、佩香袋、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吃“五白...
查看更多
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石狮市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是海峡两岸民众于端午节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共同举行的水上端午节庆活动。   蚶江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北部,宋元时期就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清代蚶江是内陆对台湾岛贸易中心港。嘉庆十一年(1806)树立、至今保留完好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记录“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因而民间习称此碑为“对渡碑”。在台湾《鹿港奉天宫志》一书中也记载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蚶江与鹿港对渡”的事...
查看更多
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蒋村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开始到现在数百年间,蒋村端午划龙舟的习俗从没间断过,即使是在“文革”期间,各村村民在端午日也偷偷组织开展这一民俗活动。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蒋村看到划龙舟像赶集会一样热闹,就御赐“龙舟胜会”,从此,蒋村“龙舟胜会”之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并流传至周边五常、古荡、益乐等乡镇。   蒋村龙舟竞渡的起源和水患有关。每年...
查看更多
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龙舟游涌是香港渔业民众每年端午节为驱瘟祈福在香港西端、广东珠江出海口东岸的大澳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已传承上百年。   活动由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三个传统龙船协会主办,以他们的渔业收益作为活动经费支持,广大渔民及市民踊跃参与。   农历五月初四,各行会成员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请神供奉。初五日进行“游涌”,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棚屋居民迎神焚香拜祭。游涌之后,三条龙舟竞...
查看更多
端午节(泽林旱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旱龙舟,作为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村的传统节俗,于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活动期间,泽林村村民会集中开展一系列传统活动,如烧艾蒿以熏瘟,熬药汤而饮服,洒扫沐浴以涤毒,以及扎送茅船来驱邪,寓意百恶消除,祈愿太平兴旺。 泽林村地处鄂州与黄石毗邻之地,历史上临近梅雨季节豸毒丛生,为求平安,百姓便扎制茅船,放入泽林河,以“送瘟神”之举驱瘟辟邪。康熙《大冶县志》记载:“五月五日,观竞渡之戏”“十八日,为龙舟之会。……至期迎至青龙隄火之,谓为送瘟云。”至乾隆年间,村民将扎茅船的...
查看更多
七夕节
2018.12.14
七夕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
查看更多
七夕节(乞巧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西和县      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及礼县的永兴、盐官等地。它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风俗曾因受压制而出现衰落,改革开放后重新得到恢复。   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
查看更多
七夕节(石塘七夕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岭市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16岁以下儿童祭祀七娘妈祈福。16岁是孩子长大成人分界线,以后不再参加祭祀,因而这一活动在当地称做“小人节...
查看更多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
查看更多
七夕节(郧西七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蕴含祈福乞巧的文化内涵。郧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重要支流天河穿境而过。远在唐宋时期,郧西便因天河、金钗石(又名“转精奇石”)、织女洞、石公公、石婆婆等自然景观,演绎出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在此基础上,郧西民间逐渐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七夕习俗。 明嘉靖元年《湖广通志》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驾山而下以达于汉。”明《湖广图经志》载有成化年间教谕洪文翼...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