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马仙信俗
2018.12.14
马仙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仙信俗,是福建省柘荣县民众世代传承的崇信马仙的传统民俗。福建省柘荣县于1945年建县,在明代时隶属于福宁州,清代则归属于福宁府(府治在霞浦县)。 马仙,又被称作“马大仙”“马孝仙”“马真人”“马仙姑”“护国夫人”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民众崇信的一位女神。据乾隆《福建通志・方外》记载:“马真人,温麻里马氏女也。乾符中,入昆仑山炼丹,仙去。有庙观在焉。”在明清时期,祭祀她的庙宇被称为“马大仙庙”或者“护国夫人庙”。唐缙云县令、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阳冰撰写...
查看更多
寮步香市
2018.12.14
寮步香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寮步香市,是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一直存续的、以莞香交易为鲜明特色的传统商贸文化空间与习俗。 莞香即沉香,又称“土沉香”“白木香”“女儿香”“牙香树”“蜜香树”,属瑞香科常绿乔木。在明清时期,寮步镇就已经成为莞香的集散中心。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二中记载:“东粤有四市……一曰香市,在东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诸品皆聚焉。”清人谭莹在《乐志堂诗集》卷三的《四市诗・东莞香市》中,生动描绘了“欲暑香农未感论,女儿争觅市声喧”的热闹交易场景。 作为特种货品的商贸...
查看更多
达斡尔族服饰
2018.12.14
达斡尔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斡尔族服饰,是达斡尔人依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的衣着服饰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达斡尔族服饰的主要流布区域之一。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历史。17世纪前,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当时达斡尔族服饰的原料主要选用兽皮。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部分民族迁徙至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南迁后农业迅速发展,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纺织品逐渐成为达斡尔服饰的另一种重要原料。出现了以棉布制作的日常服饰和用...
查看更多
鄂温克族服饰
2018.12.14
鄂温克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鄂温克族服饰是鄂温克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服饰。通古斯部落是鄂温克族三个部落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较强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鄂温克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通古斯鄂温克族服饰,是在狩猎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当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性的民族服饰,充分彰显了当地鄂温克民众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然、社会的深刻认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通古斯鄂温克族服饰从款式上分为男子服饰、少女服饰和已婚女子服饰。男子和少女的服饰采用平...
查看更多
彝族服饰
2018.12.14
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衣着、打扮以及服装配饰等方面,形成了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彝族支系众多,形成了丰富的地域风格,凉山昭觉地区的彝族服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省昭觉县的彝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汇聚了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方言区的服饰风格,素有“彝族服饰文化之乡”之称。 在凉山昭觉县境内,分布着圣乍、义诺、所地三大方言区的服饰,一般从彝族男子裤脚的大小,可看出其区别。义诺服饰习俗区,也被称作大裤脚地区,以庆恒乡等为典型代表;圣乍服饰习俗区,即中裤脚地...
查看更多
彝族服饰
2018.12.14
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雄彝族服饰,是楚雄彝族人民在当地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传统服饰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族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其产生与发展和彝族文明史同步。在原始社会,树叶衣、草衣、树皮衣、兽皮衣是主要的服装样式;到了阶级社会,披毡、百褶裙、羊皮褂、虎皮衣等服饰盛行,且存在明显的等级与支系差异。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彝族经历了分化与融合,楚雄彝族在保留部分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元素,使得衣冠服饰更为丰富多彩。不同支系...
查看更多
布依族服饰
2018.12.14
布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仲家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清代以后,相关记载更为丰富,如清乾隆《南笼府志》、道光《黔南职方纪略》等文献中均有提及。 贵州的布依族服饰主要流布于南、北盘江以及红水河流域的布依族居住区域,其中黔西南、黔中、黔南、六盘水市的部分地区、贵阳的偏坡乡等地较具代表性,大致有贞丰的小花江、望谟的打易等20余种类型。 贵州布依族服饰制作工序繁多,涵盖...
查看更多
侗族服饰
2018.12.14
侗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黔东南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榕江、黎平、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县,黎平和榕江为核心区,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也有流布。 黔东南侗族服饰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男女老幼的便装及盛装有近100种,仅侗族女盛装就有近40种不同类型。大致可分为榕江县“七十二寨”服饰、车江服饰;黎平“四十八寨”服饰、“六洞”服饰、洪州服饰;从江高增小黄服饰、“九洞”服饰;锦屏九寨服饰;天柱三门堂服饰;镇远报京服饰等地方大类,各大类内部也...
查看更多
柯尔克孜族服饰
2018.12.14
柯尔克孜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柯尔克孜族世居在昆仑山、天山支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大部分人口集中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就有对柯尔克孜族服饰的描写:男子头戴白毡帽“喀勒帕克”,身着驼毛长衣“且克麦恰袢”,脚蹬皮靴“乔勒克”;女子则头戴华丽的“开来克”,身穿红色长裙。 柯尔克孜族早期的服饰,主要以牲畜的皮毛和毛织品为原料。男子服饰多为袍式,通常上身穿白色带有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罩一件驼毛材质且过膝的长外衣,脚蹬...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
相关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易水砚是河北省易县的著名手工艺品,因流经产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砚的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至明代渐趋成熟。当时的鉴赏家对易水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千百年来,易水砚一直以其天然的优等材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为世所重。 易水砚所用石料为太行山区西峪山的水成岩,有的呈柔和的紫灰色,有的点缀着天然的碧绿或淡黄色斑纹,还有的是呈叶状叠积...
查看更多
1
1361
1362
1363
1364
136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