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格萨(斯)尔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西藏拥有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格萨(斯)尔主要以民间艺人的大脑记忆保存口头传承的形式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目前,自治区共有格萨(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传承代表性人1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1名。 10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项目保护单位,高度重视格萨尔保护和...
查看更多
南音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南音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列入名录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重视和支持下,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营造良好的南音保护社会环境 2004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
查看更多
格萨(斯)尔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做好25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周年宣传工作的函”(非遗函﹝2019﹞80号)》文件精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展资料调查搜集、举办培训班、走访慰问传承人、宣传报道等多项活动,宣传展示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保护成果,以此纪念格萨(斯)尔申遗成功10周年。 一、格萨(斯)尔资料调查搜集 2018年8月起,迪庆州组织非物...
查看更多
南音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一、10周年来传承保护概况 2009年,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厦门南音无论是专业乐团还是民间乐社都非常活跃,老社团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新社团不断涌现。近10年来,思明、湖里、同安、翔安、集美、海沧六个区均有南音活动,厦门市积极确认各级南音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发掘和培养南音传承队伍,开展各类传承保护活动。 代表性传承人情况:当前,厦门共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18名。国家级传承人有...
查看更多
藏戏(德格格萨尔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一、项目基本情况 藏戏已在雪域高原流传上百年, 是一种以藏语表演的歌舞剧。公元 17世纪, 藏戏已经发展成熟, 各剧种、流派形成。每年藏历八月“雪顿节”期间, 各派藏戏团竞相献艺。在卫藏深造的康区僧人, 学习藏戏, 收集剧本, 返回本地后, 在其所属寺庙组织藏戏演出。由于康区地处高山峡谷, 地形复杂,各地存在语言差异, 加之风土人情各异, 在移植过程中, 僧人根据当地传统习俗和语言特点, 融入本地特色进行了再创作,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康巴...
查看更多
藏戏(黄南藏戏)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黄南藏戏属安多“南木特”藏戏剧种,也称“热贡藏戏”。形成于十八世纪中期,距今有250余年的历史。当时隆务寺接传西藏“阿姐拉姆”藏戏后逐渐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后从热贡隆务寺流传至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安多藏区,表演剧目为《公保多杰》、《诺桑法王》。它的发展经历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咕噜”说唱阶段;1740—1794年三世夏日仓时期僧人表演的萌芽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戏师为代表的形成和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戏师为代...
查看更多
玛纳斯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主人公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2006年,玛纳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部山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特克斯县、昭苏县、乌什县、塔什库尔干塔吉...
查看更多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展现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农乐舞纯朴粗犷,表现了朝鲜族人民渴望丰收、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乐舞完全融入到朝鲜族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世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朝鲜族特色的农乐舞。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查看更多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保护实践总结
保护实践总结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全民参与、久盛不衰,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传承。2009年9月,苏州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或可追溯至吴越图腾祭、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
查看更多
格萨(斯)尔(四川省)
格萨(斯)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