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12   星期日   农历八月廿一   寒露 寒露
搜索
波密“非遗”保护中开发 “火文化之乡”名归商丘
专题报道
波密“非遗”保护中开发 “火文化之乡”名归商丘        波密“非遗”保护中开发  2008年,西藏波密县易贡藏刀为当地群众增收15万元,成为该县旅游产品增收的一个新亮点。据悉,2009年波密县还将对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八盖木制锁具制作技艺”、“波密‘波卓"”、“说‘白"”等项目进行开发,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成为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波密县通过开发旅游、培育学徒、组织宣传活动、出版故事类民俗类书籍等方法,对本地区的...
查看更多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呼麦向前冲
专题报道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呼麦向前冲    低如瀑布怒吼,直冲而下,高如苍鹰飞鸣,悠扬致远,透彻邈邈……用心聆听古老而神妙的蒙古族呼麦,它的旋律和韵味让人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境中。  呼麦是蒙古民族一种古老的喉音艺术,它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保护呼麦,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
查看更多
让农民共享文化盛宴
其他新闻
有书读、有戏看――   让农民共享文化盛宴    ●今明两年,中央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
查看更多
细说600多年的高密扑灰年画
专题报道
细说600多年的高密扑灰年画    一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带着民间艺术的瑰丽风彩与巨大魅力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
查看更多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澳展出 吸引数千居民参观
其他新闻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澳展出吸引数千居民参观 家长陪同小朋友参观并拍下展品。(图片来源:澳门日报) 观众细心欣赏展品。(图片来源:澳门日报)     据澳门日报报道,“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在澳门展出3天以来,吸引超过3000名观众入场。参观者认为,能近距离欣赏来自世界最高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品无价,机会难得,更可成为子女国情教育场所。    由国家文化部主办,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澳区全国政协“推动澳门文化产业建设”小组、澳门街...
查看更多
传承百年 广昌孟戏
专题报道
传承百年 广昌孟戏 赤溪孟戏团开场戏“天官赐福” 孟戏一幕“玉帝临朝”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为“孟戏”,又名“?B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五百余年。而整本的孟姜女南戏本,在国内被认为早已失传。“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赤溪、大路背两路“孟戏”在剧本上标有曲牌名的曲牌有140余支,在我国戏曲音乐界引起广泛注意。经专家学者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
查看更多
85岁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专题报道
85岁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昏暗的灯光下,85岁的周钦全抚摸着被老鼠咬烂的官靴,还有那一件件残破的戏服……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老玩意”,受到追捧,而今却鲜有问津。老人的双手也不停地颤抖着,将这些行头又重新放回箱子里。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当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老人曾一度欣喜: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终于可以后继有人了。而如今,老人又产生了悲观情绪,“我已经85岁了,当我作古之后,谁来延续...
查看更多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专题报道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祭海活动上,财神爷是不可或缺的神像。 列船仪式是祭海节的重头戏之一。图为整装待发的渔船。     “……幸哉,尚飨――”  3月21日,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彼时,该村隶属的古镇田横,再度凝聚媒体焦点。  仅央视一家,在3月20日之前,就来了3个摄制组,先后入驻下辖田横镇的山东省即墨市。用镜头记录一场原生态的渔村民俗,是他们此行的共同目的。  北京等地媒体的田横会师...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专题报道
传统工艺美术:几多“绝活”变“绝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对接,正逐渐式微。曾经名动乡里的雕花、细纹刻纸、米塑、瓯绣等传统技艺,如今都已难得一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现有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共186人,涉及到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地毯、京绣、绢人、风筝、剪纸、泥塑、内画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失语,有的已重病缠身。无论...
查看更多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专题报道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如果说“小沈阳”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搜索语,那么冠在他名字之前的“二人转”,也跟随着他一起火遍了全国。许多观众把观看小沈阳的演出,直呼为“去看二人转”。小沈阳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二人转演员”。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二人转吗?二人转艺术真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吗?在一片火爆的插科打诨中被湮没了本来面目的二人转,在声名鹊起之际,却也被遗忘得更加彻底。  跑偏了的“二人转”  上周最惹人猜度的娱乐新闻是著名导演张艺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