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服饰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关于传统服饰的生产生活知识与实践。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赣州市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三区十四县一县级市组成,与粤东闽西接壤。在历史上,赣南客家服饰曾广泛分布在江西赣县、南康、于都、定南等赣南十八县(市、区)。其中,毗邻广东省的定南县保存得较为完好。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习俗也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
查看更多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腰傣服饰,是指生活于红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两县自称“傣雅”“傣洒”“傣卡”的傣族人群的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因傣雅妇女用五色彩带束腰,故称为“花腰傣”。她们的服饰与清康熙《新平县志卷之八·人种志·人种图》记载的“摆夷”服饰一致。 花腰傣妇女服饰皆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做原料,使用黑心树皮、板蓝根树皮、金凤叶等原料染色,外加银泡、绸缎、五彩丝线、织锦、刺绣等装饰,由头饰、斗笠、上衣、筒裙、花腰带、脚帕、银饰、秧箩等组成。制作服饰的...
查看更多
苗族古歌(簪汪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簪汪传》是四印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无绕”(歌师)“宝冒”(掌坛师,必须是男性)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和祭鼓节唱诵。“四印苗”因其妇女服饰上有四个类似于印章的纹样而得名,居住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乌当区和观山湖区。 《簪汪传》一共约8000行,分10个章节。相传,生活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练。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与妹妹成婚,养育九男五女...
查看更多
满族说部(孙吴县满语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语故事,是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因其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孙吴县满语故事是满族说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布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四季村(屯)满族村。 满族民间说部往往以本民族历史上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性个人经历为主线,展示满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创立的丰功伟绩。这些作品均独立成篇,若连缀起来,便可以窥见从南北朝至清末民初...
查看更多
宝卷(岷县宝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岷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岷县宝卷的宣唱活动主要分布在岷县广大城乡及原明代岷州卫所辖的漳县、临潭、卓尼、宕昌、舟曲、渭源、康乐、和政等地。岷县地处秦岭西端与昆仑山东端交汇处,是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融合地带。 流传于岷县的宝卷有300多种3000多部,流行的有《泰山娘娘宝卷》《菩萨宝卷》《目连宝卷》《报恩宝卷》《仙姑宝卷》《十王宝卷》《伏魔宝卷》《城隍宝卷》等40多种。调查登记绝大多数为手抄本,蓝本多来自明代。岷县宝卷说唱...
查看更多
江格尔
2021.08.23
江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格尔》是由多部作品组成的大型串联式蒙古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流布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区域。 史诗《江格尔》以英雄江格尔命名,讲述了圣主江格尔可汗率领12名大将和6000名勇士,为保卫理想幸福的宝木巴地方,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除一部序言诗之外,其余各部作品均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故事,可独立成篇。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江格尔》的表演分为两种形...
查看更多
童谣(纳西族童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纳西族童谣以纳西母语为载体,是运用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韵律表现儿童思想情趣的歌谣,流传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西南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及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地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现今居住于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是古代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羌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族群。东晋时期《华阳国志》对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记载中,就已出现摩沙、麽些等纳西族古族称,而其语言和童谣的产生应更为久远。纳西族童谣随着族群的演进、语言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
查看更多
禹的传说(武汉大禹治水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是反映大禹在长江流域治水的神话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武汉大禹治水传说主要流传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特大城市,水资源丰富,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被称为“百湖之市”。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汉阳龟山交汇,历史上水患众多。汉阳区是该传说在武汉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并以汉阳龟山为中心向外辐射,在武汉的汉南区、武昌区、江夏区、蔡甸区等地也有所流传。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讲述的是尧舜时代,长江、汉江流域特别是武汉段水患成灾,民不聊生,大禹率众...
查看更多
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祖传说是以禅宗第6代祖师惠能的传奇经历、圣迹、圣物为依托,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六祖传说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新兴县,县城和集成镇的夏卢村、塔脚村、龙山塘村、寺田村等地流传最广泛。此外,在六祖惠能足迹所及的广大地区也有流传,包括广东省其他地区和湖北、江西等地。 六祖惠能(638-713)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与老子、孔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并与孙中山一起被称为岭南两大伟人。他24岁闻经悟道,赴湖北黄梅寺学法并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新兴县是惠...
查看更多
祝赞词(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肃北蒙古族的祝赞词也称“赞颂词”,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人民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节日或喜庆的仪式上吟诵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分布在肃北南山地区的党城湾镇、石包城乡、盐池湾乡以及北山地区的马鬃山镇,涉及1万多人口。肃北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县。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主体对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地描述与赞颂,结尾表达对未来的祝福。祝赞词多在牲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等庄重肃穆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