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甘肃省非遗工作管理暨非遗文创设计提升培训班在酒泉敦煌开班
地方新闻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6月26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支持,省文化和旅游厅、酒泉市委、酒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省非遗工作管理暨非遗文创设计提升培训班在酒泉敦煌市开班。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主持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同时举办了甘肃非遗文创设计交流研讨会,白银市、敦煌市就本地区非遗保护成果及非遗文创设计工作经验进行了分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洮砚制作...
查看更多
见人·见物·见生活——第七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举行
地方新闻
6月23日至24日,第七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举行,并通过微信视频号全程同步直播。本届论坛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主题,聚焦传统工艺系统性保护和非遗学科建设,总结2015年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案例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探讨传统工艺系统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探索构建新时代非遗学理论基础。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全国40余所院校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入选论文作者,以及线上观众等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
查看更多
感文化之韵 品节气之美
专题报道
今年端午连着夏至,节日与节气相连,文化的氛围更加浓郁。包括夏至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近年来广受关注,成为美术工作者的重要创作主题。如何以艺术诠释节气之美?今天,本版聚焦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美术创作、创意设计、传统工艺,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现千年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艺术连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编  者   设计里的非遗传承...
查看更多
以广博积淀 发蓬勃声音——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有新法
专题报道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传承发展2000多年,无论在街巷之间还是舞台之上,无论是撂地献艺还是登台表演,都始终植根人民。 日前,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曲艺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单位代表齐聚,共同探讨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的新法新招。 守正创新 植根人民 习近...
查看更多
在传统手艺与时代潮流交会处找到青春坐标
专题报道
老手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是陈旧的事物。长期存在于农业社会中的老手艺,在人类进入机器化大规模生产后,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近几个月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 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成了“人类想象力大赛”,很多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手艺“玩出了国际范儿”,用造型新颖、科技含量十足的风筝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许; 苏绣的青年传承人把传统技艺与新理念相结合,把苏绣扇子...
查看更多
《非遗里的中国》带你走进锦绣潇湘
专题报道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三湘四水,漫江碧透……提到湖南,你会想到什么?是口味多变、无辣不欢的湘菜,还是一碧万顷、风光秀丽的洞庭湖?其实,除了美食美景,潇湘大地还孕育出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 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带你走进锦绣潇湘 一、辣味鲜香,一“湘”逢 湖南美食的“鲜”,是一碗刚出锅的栖凤渡鱼粉。 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传承人介绍,制作鱼粉要用早晨打...
查看更多
第十六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回顾
专题报道
6月9日至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同时也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以及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这场盛会吧! 古琴天籁之音响彻大戏楼 6月9日,古琴名家名曲与琴歌专场暨庆祝古琴...
查看更多
2023全国高校非遗保护政策与实务培训班开班
要闻
6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指导,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首期全国非遗保护政策与实务培训班顺利开班。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赵秋雁,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韩敬霞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领域的120多位高校教师参加...
查看更多
为非遗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专题报道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让非遗融入生活,是非遗焕发活力的关键,也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含有数字化元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传统音乐舞蹈,抑或是传统民俗,很多非遗之所以面临消亡危机,就是因为“少人关心少人问”。保护传承非遗,首先要拂拭掉...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保护成果惠及人民
专题报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6月以来,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组织开展了数千项线下线上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