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欢乐春节悦动美国
专题报道
美国观众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糖画制作现场美国小朋友在欣赏自己制作的纸风车美国小朋友在制作年画美国民众在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春节活动现场中国农历新年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春节文化活动在美国轮番上演,令喜爱中华文化的美国民众过足了瘾。春节活动人气旺  2月10日,美国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隆重举行。虽然天降小雨,但依然阻挡不了本地民众领略春节文化的热情。美国艺术博物馆馆长史蒂芬妮·施特比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我馆...
查看更多
【“一带一路”非遗项目译介】第6期:阿拉伯咖啡,慷慨的象征+马吉里斯,文化和社会空间
专题报道
本文为“一带一路”非遗项目译介专题的第6期 译介项目十 阿拉伯咖啡,慷慨的象征 Arabic coffee, a symbol of generosity 图1 参加阿拉伯咖啡制作比赛的选手正在烘焙咖啡豆(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 项目基本信息   入选年份:2015   申报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曼苏丹国、卡塔尔国...
查看更多
民俗文化中的犬
专题报道
编者按:狗,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自古就有忠诚的美名。现代人对狗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为此,它们还有了独立的星球——“汪星”。人们把对这些忠诚伙伴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在了古往今来的艺术创作中。戊戌狗年已至,本期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好好聊聊人类的好朋友——狗。民俗文化中的犬犬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经久不衰的题材,有关的剪纸、年画、泥塑以及布艺制品,都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清版杨柳青年画《八百千秋》中,一肥腴儿童笑容可掬,左手抚按一只叭狗,右手高举柏树枝,图中以“叭”与...
查看更多
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在厦门举行
地方新闻
近日,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共同主办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在厦门举行。  为期一周的冬令营活动中,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的师生共23人,与厦门艺术学校高甲戏班学生一起学习水袖、团扇、把子、趟马等组合基本功。厦门市高甲戏非遗传承人吴晶晶、纪亚福、陈炳聪、吴伯祥等高甲名角组成的教学阵容手把手为台湾师生传授高甲戏《阿搭嫂》。闭幕式后,海峡两岸专家及教师共同召开座谈会,总结、分享活动经验,探讨、商议...
查看更多
2018年宝丰马街书会相关活动陆续展开
地方新闻
  记者从宝丰县委宣传部获悉,2018年马街书会活动已安排就序,自2月22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即进入会期,该县相关活动陆续展开。依传统,正月十三是正会,当天是历年书会高潮之日,游人、艺人、节目展演量都达峰值,值得期待。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第十三届宝丰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  活动时间:2月27日、28日上午9:00(农历正月十二、十三)  活动地点:马街书会会场  二、中国曲协文艺小分队扶贫演出  活动时间:2月27日下午14:30、28日下午1...
查看更多
从自贡走向世界的“中国灯”
专题报道
“有中国人就有中国节,有中国节必有中国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无疑是“中国灯”的突出代表。自贡彩灯的历史上溯唐代,可谓源远流长。迄今为止,自贡彩灯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500多个大中城市展出。每一次灯会,五彩缤纷的彩灯世界都让人流连忘返。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活动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流域釜溪河河畔,富饶的土地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唐宋年间,自贡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清中叶以来,自贡的“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瞒天过海...
查看更多
以实践体现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从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的调研说起
论坛
延边歌舞团表演的朝鲜族唱剧《沈清传》    去年9月,我随全国政协调研团,赴内蒙古、青海进行了关于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与发展的调查。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我们和乌兰牧骑的艺术家进行座谈。来自苏尼特左旗的乌兰牧骑队长达莱锡格勒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创作的蒙古剧《驼乡新传》。这是一出反映当代生活的蒙古剧,表现的是骆驼之乡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牧区生活的变化和牧民的精神面貌,其中,书写了人与驼的故事,提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的新牧区,弘扬驼乡文化等问题...
查看更多
自贡彩灯点亮中国年
专题报道
2018年西安城墙新春灯会。(摄影:刘宁 光明图片)北京欢乐谷的彩灯展。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四川自贡彩灯展亮相华盛顿附近的罗尔动物园。新华社发四川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几位游客用手机拍摄彩灯。新华社发戊戌年春节前,一场规模盛大的自贡彩灯会展2月8日晚在国内12个城市同时开启,为全国人民送上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此后虽朝代更迭,这一习俗却未曾中断,还随着彩灯制造工艺的发展而愈发兴盛,并在唐、宋两代到...
查看更多
贵州“雕傩”大师王国华的文化自信
专题报道
春节刚过,在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人们还沉浸在轻松喜庆的氛围中。而“雕傩”大师王国华,已经迫不及待谋划开年后的工作:7名工人开始上班了,年前欠客户的200面傩面具的“账”,要赶在20天内“还”上。  王国华雕刻的傩面具,通常在表演傩戏时戴在头上。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消灾祈福保平安为目的。地处贵州东北部的德江县,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德江傩戏被称作中国戏剧界“活化石”。  今年53的王国华,是傩面具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查看更多
山西闻喜花馍形成产业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千家万户
专题报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闻喜的花馍如今已经走出娘子关,走向万千百姓的餐桌,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舌尖上的黄河饮食文化魅力。  闻喜花馍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粉,经和面后,采用捏、搓、揉、拽、剪、贴等多种手法,捏出花果、人物、鸟兽等形象,再经过蒸制、晾晒、着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支健康自豪地说,对花馍最传神的褒奖就是: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花馍在闻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闻喜花馍的传承是一个母亲...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