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把消防知识编入山歌,唱入人心
人物
每当蓝陈启的歌声穿透畲族人的寨子,村民就会成群地围拢到她身边倾听,跟着哼,跟着唱。歌声里有畲族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有消防安全知识。 蓝陈启今年已经80岁了,而唱起歌来调门依旧高亢。这位被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双后岗村的村民誉为“歌王”的老人,把消防知识编进畲族民歌,唱进了村民心里。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享有“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荣誉。让蓝陈启感到最为骄傲的,是带有“消防”二字的“勋章”:她曾获得“浙江省...
查看更多
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关于我们
2018.11.15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一、名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www.ihchina.cn) 二、定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领导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王安江
2018.11.15
王安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5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王安江开始学习苗族古歌,通过刻苦学习,佐以嗓音与记忆力的先天优势,形成了深情婉转、优美流畅的唱腔特点,具有明显的古风遗韵。他演唱的古歌语言生动,概括性强,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其内容多为酒宴上的对唱、劳动生活中的说唱以及茶余饭后的交流传唱。在数十年的表演与传授过程中,王安江深受苗族同胞尊重和好评。在演唱、传承的同时,王安江共搜集整理苗族古歌12...
查看更多
刘永洪
2018.11.15
刘永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6年生,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洪自少年起随母学艺,在社会生活实践和与其他歌师的相互学习中逐渐汲取了苗族古歌的精华,至18岁时已掌握了大量的歌谣,30岁就熟练掌握了苗族创世史诗(共12部古歌)及劳动生活歌、开亲歌、爱情叙事诗“仰欧瑟歌”“曲艺嘎百福情歌”等。刘永洪的唱腔深邃低回,古风盎然。他在歌场上的精彩对答颇得乡人好评。多年来,刘永洪在大小酒宴上对歌、在茶余饭后说唱交流数千场次,他的《开天辟地...
查看更多
龙通珍
2018.11.15
龙通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6年生,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与万物的起源、初民时期的大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可谓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功能。演唱古歌有着严格的禁忌,只有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才能演唱,演唱者多为年长的巫师与歌手。龙通珍从...
查看更多
王明芝
2018.11.15
王明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9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口口相传。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王明芝5岁起随母亲与祖母学习苗族古歌,30岁后成为歌师。成为歌师之后不仅亲传于儿女,还培养了苗族年轻歌手八十多名。经她指点的歌手多次在古陇九月芦笙会、飞云崖“四月八”等大型集会的比赛中获得佳绩。除了苗族古歌,王明芝还能演唱大...
查看更多
曹明宽
2018.11.15
曹明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阿昌族,1943年生,云南梁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咪麻代表性传承人。《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创世史诗,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诗中的主人公遮帕麻与遮咪麻是阿昌人传述的两位开辟神。该史诗充满了奇伟瑰丽的幻象﹐保留了阿昌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与万物起源的原始记忆﹐对研究阿昌族的历史、信仰与习俗均有重要价值。阿昌族将主持祭祀活动的人称为“活袍”,活袍是《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播者,是阿昌族宗教、礼仪、道德的化身...
查看更多
李扎戈
2018.11.15
李扎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39年生,云南普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多在传统节日、宗教活动与婚丧嫁娶时演唱,完整地表演一遍需要三天三夜,对教育启蒙、传播民族精神及传授劳动技艺等具有重要作用。李扎戈自幼喜欢本民族文化,在跟随老艺人学习十多年后,能够完整演唱《牡帕密帕》,40岁时成为当地有名的歌手。李扎戈的演唱优美动听、生动活泼、扣人心弦,歌词通俗简练,演唱以字行腔,具有说唱特点。如今,在...
查看更多
李扎倮
2018.11.15
李扎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拉祜族,1943年生,云南普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李扎倮自幼生活在拉祜山乡,从小就非常喜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自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芦笙舞和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的演唱。李扎倮的演唱多为大调式,一般由一个人演唱,随歌词的多少增减音节,重复演唱曲调直至唱完全部歌词,段尾常加入“拉祜”或“拉祜搓”作为结束。随后可以加念白,念白可以是刚演唱完的歌词或将要继续演唱的歌词。念白没有固定的句数,8句、16句或更多,视当时的演唱气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