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扎西
2018.11.15
扎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68年2月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在扎什伦布寺出家为僧。1986-2006年在扎什伦布寺孜宫密宗学院学习。在羌博(羌姆导演)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五六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羌姆艺术的历史、文化及舞蹈技巧,并且能够在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羌姆节”上进行正式表演。2010年7月开始担任扎什伦布寺孜宫密宗学院羌博,为僧众教授指导羌姆艺术。作为扎什伦布寺羌姆艺术传承人,积极参与...
查看更多
次央
2018.11.15
次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藏族,1975年1月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姆(江洛德庆曲林寺尼姑羌姆)代表性传承人。10岁起在江洛寺高僧身边学习羌姆表演,精通藏族历史、藏传佛教密宗道术,技艺出众、表演独特,深得老师赏识。几十年的磨砺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表演风格,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表演功夫,赢得了寺院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多年来,一直为弘扬发展宗教艺术和尼姑羌姆的独特技艺而努力。自确定为该寺尼姑羌姆传承人以来,共收徒30名。
查看更多
兰衡
2018.11.15
兰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77年7月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民间舞蹈世家,父亲是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第三十一代传人兰成芳。4岁就开始接受父亲的舞蹈启蒙教育,学习芦笙舞的历史渊源、芦笙曲目吹奏及舞蹈动作。12岁时就能够自吹自跳、独立表演。在县中学代课期间,开办了“长衫龙”舞蹈兴趣培训班,培养后继人才。现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苗族芦笙舞蹈传承培训班专职教师,一直在家乡致力于苗族芦笙舞“鼓龙鼓...
查看更多
李永浩
2018.11.15
李永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朝鲜族,1948年7月生,辽宁省铁岭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传统民族音乐和舞蹈,师承韩奎昇,擅长演唱朝鲜族“场打令”以及演奏朝鲜族长鼓、小锣。在舞蹈表演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互动性和感染力,颈部、肩部、手臂、腿部协调一致,动作幅度大,舞姿夸张优美。广采博收,从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朝鲜族农乐舞表演中汲取元素,对面具舞的程式和舞步以及鹤、象帽等表演道具进行了改良和完善。一直致力于朝鲜族农乐舞的传承和弘扬,在其带动下...
查看更多
黄明荣
2018.11.15
黄明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瑶族,1956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林瑶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田林县平山瑶族铜鼓舞第十二代传承人,出身于瑶族铜鼓舞传承世家,从小跟随陆亚乃、黄文述等艺人学艺。完整掌握田林瑶族铜鼓舞从祭鼓到具体舞段的核心技艺,传承竹琴舞、八仙舞、祝寿舞等瑶族传统舞蹈中濒临失传的动作,古朴自然、舞姿轻盈、风格独特,还擅长吹奏八仙曲和长短号等乐器。带领村民学习铜鼓舞演奏表演并多次外出展演,不断扩大瑶族铜鼓舞的社会影响力。
查看更多
黎芳才
2018.11.15
黎芳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瑶族,1964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代表性传承人。14岁起跟随父亲黎少芳和伯父黎纪年学习南丹勤泽格拉,是白裤瑶地区颇有名气的铜鼓舞皮鼓指挥。集皮鼓手和领舞者于一身,是整场舞蹈的灵魂人物,边击边舞,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猴子攀枝、摘果、抛物等动作,舞蹈轻快敏捷、刚柔得体、粗犷古朴,既保留传统动作,又增加个人特点,将猴子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曾多次作为皮鼓指挥赴国内外参加勤泽格拉(瑶语音译,意为“打...
查看更多
梁正功
2018.11.15
梁正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48年4月生,云南省广南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传统文化,1970年初中毕业后正式学习壮族祭祀礼仪。1982年开始主持本地壮族民俗活动,逐渐被村民推举主持全村重大祭典,成为广南县有名的“布摩”,被尊称为“梁老先生”。通晓方块壮文,能够诵读经书和壮族长诗,讲述民间故事,懂得占卜,擅长演奏竹笛、胡琴、三弦等乐器,熟练掌握壮族铜鼓舞的完整表演套路,在广南、西畴、砚山等县均有较...
查看更多
班文玉
2018.11.15
班文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46年3月生,四川省九寨沟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开始跟父辈学习舞,1982年接替父亲带狮子头面具跳舞。作为当地舞领舞者,在整个队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以轻快的舞步、优美的舞姿表现该舞的核心特点。近年来热心授徒传艺,积极参加当地各种民俗活动,并将舞带出四川省,赴北京、香港等地进行展演,使舞被更多人了解。
查看更多
李碧清
2018.11.15
李碧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傈僳族,1968年7月生,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傈僳族阿尺木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传统歌舞熏陶,向村中长辈学习。1989年,拜老艺人黑格为师,凭借特有的歌舞天赋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熟练掌握了阿尺木刮的唱跳技巧,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舞蹈风格,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当地公认的“阿尺呙斗(领头羊)”。周边村寨众多喜爱阿尺木刮的青年都慕名前来学习。为将阿尺木刮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坚持整理挖掘阿尺木刮的传统唱腔、唱词和舞段...
查看更多
何桂英
2018.11.15
何桂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基诺族,1967年3月生,云南省景洪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诺大鼓舞代表性传承人。10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唱歌,16岁时向基诺山德高望重的艺人沙车学唱古歌,学跳民间舞蹈。歌声与大鼓舞融为一体,表现出浓郁的基诺族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表演之外,收集整理基诺族古歌《乌攸壳》等五十余首。1998年开始,先后收车英、杰布鲁、肖则等三十余人为徒。每逢基诺族节庆活动,尤其是“特懋克节”,都会带领徒弟编排节目。多次到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展演活动,并坚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