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田桂兰
2018.11.15
田桂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2月生,山西省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岁考入太原市人民晋剧团训练班,师从郭双喜(艺名水仙花),专攻花旦。16岁转入太原市戏曲学校深造。1959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后又拜川剧名角阳友鹤、京剧大师尚小云为师,还接受过晋剧、汉剧、京剧、蒲剧名家亲传。擅长吸收各家所长,戏路宽广,尤以做工见长,在唱腔方面对晋剧“二音”唱法作出许多创造性的突破和运用。代表作有《打...
查看更多
程玉英
2018.11.15
程玉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0年11月生,2015年5月去世,山西省平遥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10岁拜晋剧艺人高文翰为师,先攻须生,后改青衣。16岁时,在师傅帮助下,对晋剧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改革,创造单用“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演唱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带团演出,走遍山西乃至全国。代表作品有《蝴蝶杯》《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走山》《情探...
查看更多
马玉楼
2018.11.15
马玉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4年6月生,山西省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12岁入汾阳县鼓锋剧团跟随晋剧名角孙福娥学习,后调入太原新新剧团正式拜丁果仙为师,主攻须生。继承了“丁派”艺术的韵味和行腔方法,唱腔以悠长、稳健为特色,又将汾阳方言与河北方言相结合,形成恢宏刚劲、咬字清晰的晋剧念白,同时还擅长利用髯口、帽翅以及高底靴的舞台步法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丰富舞台表演形式。代表作品有《捉放曹》《杀惜》《四郎探母》《八件衣》《四进士》以及现代戏...
查看更多
吴同
2018.11.15
吴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回族,1937年11月生,辽宁省锦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1952年考入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1953年更名为河北省少年晋剧团)。1959年任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剧院的前身)作曲。2002年被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剧院返聘至今。作品的特征是细腻、优美、富于抒情性,唱腔及伴奏音乐皆与戏剧情景、剧中人物性格十分吻合。主张吸纳其他音乐元素(包括地方民歌、少数民族音乐、其他梆子腔剧种等)融入晋剧音乐,认...
查看更多
牛学祯
2018.11.15
牛学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10月生,山西省清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先后拜时羡仁、“晋剧旦角皇后”杨丹卿、“十七红”李胜和、“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为师学习晋剧。继承了丁(果仙)派唱腔,形成了字切韵谐、醇厚宽宏、刚柔并济、行腔润腔细腻稳健的演唱风格。能以不同的艺术技巧准确地揭示所塑造的角色的内心世界。曾在《打金枝》《辕门斩子》《下河东》《潘杨讼》等戏中饰演主要角色,成功塑造了唐玄宗、赵匡胤、杨继业等众多人物形象。多次获...
查看更多
杨仲义
2018.11.15
杨仲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1月生,山西省保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7年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收为弟子,以须生、老生应工。在学习研究前辈唱腔表演的同时,吸收融汇京剧、昆曲、话剧、歌舞等表演艺术,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杀庙》《逃国》《拜母》《休妻》《惊魂》等。2004年考入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使自身素质得到了一...
查看更多
成凤英
2018.11.15
成凤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3年3月生,山西省静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进入忻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先学旦角,又改小生,毕业后分配至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院,得老艺术家贾桂林(艺名小电灯)、董福(艺名狮子黑)、李万林等人悉心指导,后来又拜京剧名家赵昆祥为师,广泛吸收姊妹剧种之长为己所用。基本功扎实过硬,文武不挡,小生、青衣都有上佳表现,特别是在演唱方面,既继承了激越慷慨的剧种风格,又勇于创新,极具艺术表现力。代表作...
查看更多
吴国华
2018.11.15
吴国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9年10月生,山西省高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郝同生、母亲吴婉芝、姑母郝聘芝皆为上党名伶。从小受家庭熏陶,1973年考入晋东南戏校,主攻青衣、小旦。1982年进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工作至今,其夫张保平亦为上党须生名角。继承并发扬了上党梆子艺术,唱腔柔美动听,刚劲有力,表演细腻,塑造人物入木三分,代表作品有《借粮》《杀惜》《杀庙》《寻夫》《法门寺...
查看更多
张爱珍
2018.11.15
张爱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9年5月生,山西省高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喜爱上党梆子艺术,1972年进入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学戏,毕业后分配至高平县青年上党梆子剧团工作。1979年拜上党名旦吴婉芝为师,在继承吴派唱腔和传统声腔艺术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改上党梆子高亢激昂有余而委婉抒情不足的风格,形成独特的旦角演唱艺术“爱珍腔”。代表作品有《杀妻》《两地家书》《柴夫人》《皮秀英打...
查看更多
张保平
2018.11.15
张保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4月生,山西省沁水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毕业后留在了由毕业班学生组建的上党梆子青年演出队。后来演出队并入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拜名角郝同生为师,专攻须生。基本功扎实,嗓音浑厚洪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内涵的体会和艺术表现,扮相潇洒俊美,表演生动细腻,被誉为“上党梆子第一生”。代表作品有《杀妻》《杀惜》《三关排宴》《初定中原》《长平悲歌》《赵树理》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