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堆锦(上党堆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堆锦研究所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上党地区(今长治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时受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就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将宫廷中以丝绸为材料的堆绢工艺带到上党地区,其后流入民间,经千余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精巧的上党堆锦工艺。20世纪以来,当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堆锦艺人。70年代初,弓氏苦心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使堆锦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上党堆锦在保持...
查看更多
北京绢花
2018.12.14
北京绢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绢花亦称“京花”,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最早起源于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清代康乾盛世时,崇文门外花庄、花局、花作甚多,周边多数家庭都以扎制绢花为业,逐渐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这一地区由此成为“京花”的集散地,被人称作“花市”,名称沿用至今。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以刻刀、烙铁、蜡盘、剪刀为工具,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的一种麦秆剪贴艺术,流布于湖北省仙桃市及江汉平原地区。据记载,麦秆画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早期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在沔阳府(今湖北省仙桃市)用麦雕制作喜联和寿幛。 仙桃麦秆剪贴的制作流程包括构图、制作麦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具备镂空、反衬、叠彩、镶丝、透雕、翻版、撒点、剔刻、堆砌、热烫冷烫等工艺,同时吸收雕花剪纸、烙画、贴画、国画、版画、浮雕...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丰聂氏麦秆剪贴是中国传统麦秆剪贴的地方表现形式,流布于河南省清丰县等地。清丰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为我国优质小麦重要生产地,为麦秆画提供了充裕的物质资源。 有文献记载,明朝宣德年间,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制作。清中期,10余家麦秆画家族竞相争辉,其中聂氏麦秆画为典型代表之一。清末,聂氏家族传人已能熟练利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工序设计制作人物、吉祥动物、花鸟山水等图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聂氏麦秆画。聂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聂万卷研制的多层次...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龙江麦秆剪贴流传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由乔汝翼首创。为谋生,乔汝翼把山东家乡的麦秸秆编制手艺带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此基础上研创出麦秆剪贴工艺。 黑龙江省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小麦生长周期长,木质化程度高,麦秸纤维素丰富,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哈尔滨市荟萃了北方的传统历史人文,同时融合了中外文化,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厚,为麦秆剪贴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和艺术灵感。 经过后世传承发展,现在的黑龙江麦秆剪贴在平贴基础上研制出...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麦秆剪贴是以麦秆为原料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主要流行于浙江省浦江地区。浦江麦秆剪贴旧时曾替代刺绣被用作团扇、草帽等麦秆编结品的装饰,后逐步发展成挂屏、台屏等陈设品的装饰。清代以来,麦秆剪贴已成为一种观赏性的装饰艺术品,多用作婚嫁、生日、祝寿、开业、乔迁等喜庆活动中的馈赠礼物。浦江麦秆剪贴有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作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发展至今,浦江麦秆剪贴技艺已十分成...
查看更多
常州梳篦
2018.12.14
常州梳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据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个种类。梳篦也称“篦箕”,以毛竹、牛骨、生漆等为原料,经七十多道工序制成;木梳以黄杨木、石楠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由28道工序组成。无论是梳篦还是木梳,通常都以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式五种工艺进行装饰。常...
查看更多
龙档(乐清龙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乐清市      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游行表演活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乐清龙档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制作完成。它一般由活动的档身、档板连接而成,全长十多米至五十多米不等。档身通常髹饰金漆彩绘,再在上面装插各色戏文雕刻、灯笼、彩旗和响铃,同时还配有可供执掌表演的木柄。龙档造型层次分明...
查看更多
彩扎(麒麟制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麒麟制作是扎制麒麟舞道具麒麟头与麒麟被的一种传统彩扎表现形式,流布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的大利村、铁松村、松岗村等地。麒麟舞在明代由客家人带至清溪镇。清溪镇客家文化氛围浓郁,麒麟制作及麒麟舞是体现客家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麒麟舞表演需以纸扎麒麟作为道具,制作历史已有百余年。 清溪麒麟制作保持着客家麒麟的工艺特色,融手工、剪纸、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构图讲究对称、均衡等形式美,坚韧耐用,画工精美,色彩鲜艳,形态生动。制作可分为麒麟头、麒麟被两部分。清宣统《东...
查看更多
彩扎(佛山狮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也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总的来说,北方彩扎粗犷豪放,对比强烈;南方彩扎文秀细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