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象棋
2018.12.14
象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棋院   象棋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象棋爱好者,是一项普及性比较高的传统智力竞技游戏。棋盘中的九宫象征皇宫,代表皇帝的帅(将)及代表皇帝身边近卫的士只能在九宫中活动,代表大臣的象(相)则只能围绕九宫行走,代表战士的兵(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种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对弈过程有教导、学习古代战争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前进,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明的竞技特...
查看更多
围棋
2018.12.14
围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棋院      围棋起源于中国,“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以闲其情。”就是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育儿子。《论语》中也提到了围棋游戏,称之为“博弈”,《孟子》中有对于围棋高手奕秋的记载。作为一种传统智力竞技游戏,围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围棋棋盘由纵横各19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构成,形成361个交叉点,简称为“点”。棋盘上还标有9个小圆点,称作“星...
查看更多
围棋
2018.12.14
围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棋院   围棋起源于中国,“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以闲其情。”就是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育儿子。《论语》中也提到了围棋游戏,称之为“博弈”,《孟子》中有对于围棋高手奕秋的记载。作为一种传统智力竞技游戏,围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围棋棋盘由纵横各19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构成,形成361个交叉点,简称为“点”。棋盘上还标有9个小圆点,称作“星”,中央的星又...
查看更多
蹴鞠
2018.12.14
蹴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搏克的组成部分之一,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另外,在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有流传。 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传统要求,参赛者需穿牛皮、鹿皮制成的“卓德戈”短裤,裸背,赤脚上阵,如今习惯用简便易用的腰带将摔跤手的腰与大腿连接起来捆绑代替摔跤服。比赛不需特定场地...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珠穆沁搏克作为蒙古族搏克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周边地区。乌珠穆沁搏克起源于乌珠穆沁部落王室贵族搏克手(摔跤手)的比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现有的形式。 乌珠穆沁搏克主要特点是:比赛规则不分级别、不限时间,搏克手年龄一般在18至45岁之间,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搏克手以偶数来进行比赛(32名、64名、12...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
查看更多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这种运动与当代的曲棍球运动极为相似。步打球在辽代依然盛行,《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达斡尔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聚居区。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
查看更多
朝鲜族跳板、秋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作为一种体育竞技游戏,跳板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全国其他朝鲜族聚居地方,跳板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日子举行。   跳板一般长近6米,宽40厘米、厚5厘米左右,大多用木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水曲柳木板制成。跳板中间有一个支点,跳时两人分别站在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
查看更多
沙河藤牌阵
2018.12.14
沙河藤牌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沙河市      藤牌阵是我国古代战场实战技击项目,如今仅存于我国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   沙河藤牌阵历史悠久,传说明末,李自成军队从北京溃败南退,其中有一人秘密逃遁十里铺村,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以护村、防身,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三百多年来,村民遵循训诫,将藤牌阵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十二代,经常习练者达二百余人,在当地,藤牌阵现已被列入小学体育课程。   藤牌开战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