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评话俗称“大书”,弹词俗称“小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盛于苏州地区。19世纪中叶,苏州评弹传入上海。随着上海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说书市场不断扩大,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轰动当时、影响后世的著名演员和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评弹活动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上海。   苏州评弹在上海仍以苏州话演出,音乐优美,唱腔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
查看更多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成立有行会组织光裕社。至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演《水浒》的姚士章等名家。   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
查看更多
东河戏
2018.12.14
东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河戏,因发源于江西省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而得名,又称“东河大班”,现有多个民间业余东河戏剧团和东河戏传承基地参与传承,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收藏有手抄本剧本等相关实物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赣南中心,南来北往的商旅麕集。约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至清初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顺治十一年,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凝秀班。此后,宜黄腔、秦腔、梆子乱弹腔、西皮调相...
查看更多
永修丫丫戏
2018.12.14
永修丫丫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修丫丫戏是产生并主要流布于江西省永修县北部商贸港口吴城镇的民间小戏剧种,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小髻。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自古以来是江西省南北通衢要道,宋以后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水上物资聚散的港湾。早期的民间艺人以板凳坐唱的形式为商客开盘,休闲娱乐,只用锣鼓助节,没有管弦伴奏,所唱曲目皆为俗曲小调、花鼓采茶,时称“板凳戏”,并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传播至相邻的武宁县、靖安县。乾嘉年间,永修丫丫戏脱离板凳,搬上舞台,化装演唱,但剧目、音乐、表演仍然保...
查看更多
平讲戏
2018.12.14
平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讲戏是流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福州市所辖的闽东语系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系闽剧前身之一。 位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福安市曾流行“地下棚”杂戏,宋元时期南戏传入,与“地下棚”杂戏融合形成了本土戏曲。明代《福安县志》《寿宁待志》均有该地区戏曲繁盛的记载。清代后,“江湖班”流入,福安艺人吸收其精华,逐步完善了平讲戏。清光绪年间,福安林聚利集闽东八县著名平讲戏艺人组建专业名班“新长兴”。清末,福安有“新玉春班”“留洋班”等30多个班社。1960年成立...
查看更多
线腔
2018.12.14
线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
查看更多
海南斋戏
2018.12.14
海南斋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斋戏是流行于海南省境内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剧种。大约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仪式性戏曲,海南斋戏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因此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起源于海南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就脱胎于斋戏,现在人们看琼剧还说“看斋”。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粤剧的影响较大...
查看更多
阳戏(射箭提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射箭提阳戏是主要流布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及其周边川北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又称“花花愿戏”,因其主旨是在阳世劝人为善,故叫“阳戏”,其演出中又有提线木偶表演“天戏”,故习称“射箭提阳戏”。 射箭提阳戏由提线木偶与人同台演出。行当分生、旦、净、丑,伴奏为打击乐而没有弦乐,唱腔主要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和山歌。所用面具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特征。演出分三个部...
查看更多
阳戏(上河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河阳戏,是流行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有“上河(怀化)”“北河(张家界)”诸流派,因流行于沅水上游(上河)而得名,约在二百年前成形,流布区域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所辖的鹤城区、中方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所辖的绥宁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天柱县、黎平县、锦屏县、镇远县和三穗县,以及铜仁市所辖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深受汉、苗、侗、瑶、土家等多民族民众喜爱。 沅水上游区域历...
查看更多
张家界阳戏
2018.12.14
张家界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男女不分腔,有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等板式变化。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